新余市渝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新余市渝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三五”时期(2016年-2020年)是我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渝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旨在阐明区委、区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十三五”时期渝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编制未来五年其他各级各类规划、实施重大工程项目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奋斗目标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极其艰难、极不平凡的时期。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负重奋进,攻坚克难,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强作风各项工作,经受住了偿债高峰期和财政困难期的严峻考验,确保了全区社会稳定、民生改善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十三五”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我们坚持发展至上不动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时期,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2015年达到213.49亿元。财政总收入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7%和14.7%,2015年分别达到31.8亿元和22.9亿元,分别是2010年1.7倍和2倍。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64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4.7倍。
——五年来,我们坚持主攻工业不动摇,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全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8.4:58.2:23.4,调整为2015年的11.9:56.4:31.7,第三产业比重提高8.3个百分点,工业化率上升为53.2%,比2010年提高3.4个百分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园区工业迅速崛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构建了钢铁、装备制造、光电信息三大产业为支柱的新兴工业体系。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分别是2010年的1.7倍、1.7倍和1.3倍。
——五年来,我们坚持城乡统筹不动摇,城镇化步伐全面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了良山污水处理厂、下村工业基地污水处理厂、新余大桥、余新公路、经开大道、棚户区改造、小农水重点县、村村通广播电视和水泥路、农村电网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罗坊镇集中供气、仙来新区美化亮化工程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城镇功能进一步增强。以城镇化改造农村、优化农业、转移农民步伐加快,2014年城镇化率监测值达到69.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9.8个百分点,比“十一五”末提高15.2个百分点。
——五年来,我们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开放合作成效凸显。“三单一网”、公车改革率先在全省先行先试,政府机构改革和园区大部制改革全面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配套等改革步伐加快。开放型经济成果丰硕。累计利用外资4.2亿美元,实际引进内资747.4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1.8倍、4.4倍;累计完成外贸出口6.32亿美元,是“十一五”时期3.4倍。
——五年来,我们坚持绿色发展不动摇,生态建设稳步推进。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净空、净水、净土”活动深入实施。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五年下降20%的目标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提前一年完成,主要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稳定在Ⅱ类,袁惠渠水质基本达到Ⅲ类,袁河新余段断面达标率100%,城区空气质量总体达到二级标准。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75%和100%。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封山育林等林业重点工程扎实推进,五年累计完成植树造林面积22.9 万亩,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5个、省级生态乡镇10个、省级生态村10个,全区森林覆盖率达35.9%。实现耕地保有量63.05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53.64万亩。
——五年来,我们坚持富民为先不动摇,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十二五”时期,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8%和13.5%,2015年分别达到30874元、14306元。13个省、市级贫困村全部脱贫。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体系进一步健全,共建设保障性住房11033套;全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实现全覆盖;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73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6万人。社会救助水平进一步提高,养老事业走在全省前列。科教兴区成效显著,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全面达到省级标准,城区小学全面扩容,渝水六小实现招生,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五年共发展社会文化团体384个。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公共医疗服务体系得到改善。体育事业长足发展,成功举办全区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广电事业繁荣活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食品药品安全等其他各项社会事业迈上新的台阶。双拥工作扎实推进。法治渝水建设全面展开,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丰硕,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显著。审计、物价、机构编制、民族宗教、气象、档案、残联、妇儿等各项工作都有新进步。
过去的五年,渝水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回顾过去五年的发展历程,最根本的是全区各方面把中央精神与渝水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创造性,探索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渝水特点的发展路子,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积蓄了能量、增强了后劲。展望未来,我们已经站在新的更高发展起点上!
第二节 发展环境
未来五年,是我区迈向全面小康的决战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升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法治渝水建设的推进期。综合研判国内外形势,“十三五”时期我区既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叠加、风险增多的严峻挑战。
从发展的机遇看,国家推出的“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我区扩大对外开放、聚集国内外先进要素搭建了更高更大的平台。国家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为我区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新产业新业态加速成长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活力。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计划,为我区争取政策、科学发展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大力倡导“三严三实”,为我区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提供了坚实的保证。“三单一网”为重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政策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双向发力,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扫清了障碍。“一厂一路一基地”等重大投资项目的强力推进,以光伏发电应用、装备制造、光电信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极大地提振了全区上下决战决胜、提前小康的信心。
从面临的挑战看,世界经济仍然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运行减速换挡的阶段性特征日益明显,结构调整阵痛持续,将对我区经济发展造成较大的压力。我区现阶段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实体经济脱困难度加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财政增收乏力、债务风险防控压力增加,资源制约、环境压力增强,历史遗留问题处置错综复杂,都将给我区发展带来诸多挑战。我们要科学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强化机遇意识、忧患意识、担当意识,坚持底线思维,积极应对风险挑战,以更大的勇气和魄力扭转被动局面,打好发展翻身仗,开拓发展新境界。
第三节 指导思想
“十三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遵循“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紧紧围绕提前一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以提质、增效、升级为中心,以创新、改革、开放为动力,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绿色化水平,努力把渝水打造成为全省发展升级、改革创新、生态文明示范区。
要实现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以发展理念的创新来破解发展难题、培植发展优势。在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坚持加快转型升级。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是适应引领新常态的必然选择,创新驱动是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要在加快发展中转型升级,在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发展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发展动力转换。
——坚持推进绿色崛起。要以创建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区为抓手,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实施绿色工程,培育绿色文化,健全绿色制度,加快绿色崛起步伐。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激活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紧密衔接国家及省重大战略,拓展发展空间,提升渝水地位。
——坚持建设法治渝水。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要坚持依法治区、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渝水、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要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团结带领全区人民为渝水的美好明天不懈奋斗。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区发展的环境和基础,要聚焦提前一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按照“两个略高于”(略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的目标要求,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中高速发展,实现经济发展质量的明显提升。到2020年,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6%;财政总收入突破51亿元,年均增长1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7亿元,年均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1600亿元,年均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13亿元,年均增长10%。
——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服务业比重显著提高,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到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优化调整为4:49:47。投资效益和企业效益明显提升,消费对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加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进步贡献率大幅提高;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镇功能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改革开放合作开创新局面。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有利于争创发展新优势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开放合作进一步扩大,经济外向度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水平显著提高,实际利用外资1.38亿美元,年均增长8%;引进内资376亿元,年均增长13%。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明显下降,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减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
——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提前实现全面脱贫目标;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明显增强。
——精神文明建设开拓新境界。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法治素质明显提高,人民民主更加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法治建设达到新水平。法治渝水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公开公平的法治环境初步形成,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蔚然成风,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水平明显提高。
类别 |
指 标 |
2015年预计或2014年监测 |
2020年目标或小康社会目标 |
年均或累计增速(%) |
指标 属性 |
经济发展 |
生产总值(亿元) |
213.49 |
330 |
8.6 |
预期性 |
三次产业比 |
11.9:56.4:31.7 |
4:49:47 |
预期性 |
||
财政总收入(亿元) |
31.8 |
51 |
10 |
预期性 |
|
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 |
22.9 |
37 |
10 |
预期性 |
|
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239.38 |
385 |
10 |
预期性 |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132.28 |
213 |
10 |
预期性 |
|
外贸出口总额(亿美元) |
0.5549 |
- |
3 |
预期性 |
|
引进内资(亿元) |
203.94 |
376 |
13 |
预期性 |
|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
0.9387 |
1.38 |
8 |
预期性 |
|
城镇化率(%) |
[69.8] |
75左右 |
[5.2] |
预期性 |
|
人民生活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30874 |
45364 |
8 |
预期性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4306 |
22012 |
9 |
预期性 |
|
恩格尔系数(%) |
[27.34] |
[≤40] |
- |
约束性 |
|
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为1) |
[2.18 ] |
[≤2.8] |
- |
约束性 |
|
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平方米) |
[44.61] |
[≥27] |
- |
约束性 |
|
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
[95.00 ] |
[≥95] |
- |
约束性 |
|
卫生发展指数(%) |
[96 ] |
[=100] |
[4] |
约束性 |
|
高中阶段学生毛入学率(%) |
[90] |
[≥90] |
- |
约束性 |
|
类别 |
指标 |
2015年预计或2014年监测 |
2020年目标或小康社会目标 |
“十三五”年均增速(%) |
指标 属性 |
人民生活 |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
[7.10] |
[≤12] |
- |
约束性 |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84.00] |
[≥80] |
- |
约束性 |
|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
[92.70] |
[≥75] |
- |
约束性 |
|
文化建设 |
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元) |
[110.18] |
[≥150] |
[39.82 ] |
预期性 |
每万人拥有“三馆一站”公用房屋建筑面积(平方米) |
[1240.25] |
[≥400] |
- |
预期性 |
|
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 |
[77.05] |
[≥60] |
- |
预期性 |
|
民主法制 |
基层民主参选率(%) |
[95.64] |
[≥95] |
- |
预期性 |
廉政指数(人/万人) |
[9.15] |
[≤8] |
[-1.15] |
约束性 |
|
社会安全指数(%) |
[85.51] |
[=100] |
[14.49 ] |
约束性 |
|
生态文明 |
单位GDP能耗(2010年不变价、吨标准煤/万元) |
[1.07] |
[≤0.6] |
[-0.47] |
约束性 |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49.69] |
[≥40] |
- |
约束性 |
|
水环境质量达标率(%) |
[100] |
[≥70] |
- |
约束性 |
|
大气环境质量达标率(%) |
[99.2] |
[≥95] |
- |
约束性 |
|
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100] |
[≥85] |
- |
约束性 |
第二章 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
顺应全球产业变革和国内外产业分工变动趋势,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协同推进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
第一节 构建新型工业体系
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以优势传统产业为基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制造业智能化为主攻方向,推动工业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基本建成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环境友好、市场竞争力强的新型工业体系。
优化提升传统产业。以钢铁、煤电为重点,实施传统产业技术装备改造升级行动,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国内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改造,实现产品技术、工艺装备、高效环保等水平全面提升,加快淘汰落后工艺、延伸链条、模式创新,培育一批在全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
——钢铁。着力增强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能力,延长产业链条,加快形成钢铁深加工产业规模,全力打造硅钢、汽车板簧、金属制品三大精品,建设全省特种钢材制造基地。到2020年,钢铁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
——煤电。依托蒙华铁路煤运大通道、新余煤储基地和大唐新余二期2×100万千瓦机组扩建工程,规划招引煤-电-园一体化上下游产业,联合袁河经开区、珠珊板桥工业园、良山工业园和铁路综合物流园等,建设蒙华(新余)铁路经济开发试验区。到2020年,煤电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以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为导向,以掌握核心技术为突破口,通过实施重大产业项目、引进培育骨干企业、搭建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培育壮大光伏发电应用、装备制造、光电信息、动力与储能、新能源汽车、军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实现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倍增、龙头企业倍增、示范基地倍增。
——装备制造。积极引入成套、整套机械设备制造龙头企业,着力打造汽车零部件、农用机械、工程机械三大制造业基地。到2020年,全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
——动力与储能。依托原料优势,重点发展锂基材料、镍基材料、硬质合金等各类复合材料,引进终端产品制造企业。重点打造动力与储能电池产业,不断延伸和扩展产业链条,形成电池材料、成品电池、应用产品及配套产品的动力与储能电池完整产业链。到2020年,全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
——光电信息。在继续加大项目引进力度的同时,推动现有企业充分释放产能,大力推动光电信息企业集群发展,重点发展触控、安防产品、手机、平板、工业4.0物联网产业。到2020年,全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
——光伏发电应用。完善光伏产业“补链”工作,发展光伏设备制造、电池组件、终端产品及蓄电池、逆变器等配辅料产品,形成全产业链优势;重点发展光伏发电应用,到十三五末,实现竣工、在建、备案及有意向投资等光伏发电产业项目达1400兆瓦。到2020年,全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
——新能源汽车。以新能源电动车项目为核心,以高端技术高性能储能电池项目、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电动汽车传动装置、电动汽车转向装置、电动汽车制动装置等新能源电动汽车配套项目为支撑,规划打造以新能源电动车产品为主导,相关电机、电控、电池等关键零部件为配套的产业集群,建设千亿能级新能源电动汽车及汽配产业园,力争把下村工业基地建成千亿能级的集生产、销售、服务、文化、展示于一体的高端汽车及精密零部件园区。
——军工。抢抓军民融合发展机遇,依托先进机械、装备制造能力,积极引进军工企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军民融合、平战转换、军民互动的高技术产业群,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坚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对接“中国制造2025”,实施“互联网+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制造”转型升级工程,着力引进培育新兴业态;加快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环节全面渗透,促进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力争在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3D打印等智能装备和产品上取得新突破。
走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道路。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引导关联产业集中布局,打造一批龙头带动明显、配套协作紧密、创新动力强劲、平台支撑有力、生态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袁河经济开发区重点做好腾笼换鸟,承接新钢辅业及非钢产业转移,盘活新钢山上片区无偿划拨资产,着力发展钢铁深加工、特钢新材料、机械装备制造等产业,培育壮大钢铁及钢材深加工产业集群,努力把袁河经济开发区打造成全国系列板管精品基地、华东地区带钢钢丝产业基地和全国知名的装备制造基地,力争成功申报国家级工业园区;下村工业基地重点做好高铁新区规划调整对接工作,着力发展光电信息、动力与储能、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把下村工业基地培育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力争升格为省级工业园区。
优化调整园区布局。以“做精、做强、做大”为目标,依托袁河经济开发区、下村工业基地现有基础、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合理确定功能定位,明确主导和首位产业,形成差异化竞争互补发展格局。加快标准化厂房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承载能力。举全区之力抓好良山、洋津和罗坊等3个产业集聚区建设,将两大园区和三大产业集聚区建成特色优势突出、产业链协同高效、核心竞争力强、服务配套体系健全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专栏1:八大支柱工业产业重点工程 |
●钢铁。重点实施硅钢、冷弯型钢、扁钢等项目,到2020年,特钢达到100万吨,钢材深加工达300万吨。 ●光伏发电应用。到2020年,实现竣工、在建、备案及有意向投资等光伏发电产业项目达1400兆瓦。 ●装备制造。重点实施汽车零部件、农业机械、工程机械、智能机器人等项目。 ●光电信息。重点实施触摸显示屏、电子元件、光学镜面、光学玻璃等项目。 ●动力与储能。重点实施电池材料、动力与储能成品电池等项目。 ●新能源汽车。规划建设高端技术高性能储能电池、电动车充电设备、电动汽车传动装置、电动汽车转向装置、电动汽车制动装置等项目。 ●煤电。重点实施新余煤储基地、大唐新余二期2×100万千瓦机组扩建工程,规划建设煤—电—园一体化项目。 ●军工。重点规划建设临空经济产业园。 |
第二节 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与扩大居民消费相互促进,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创新业态模式、增强服务功能,强力实施服务业发展三年提速行动计划,推动服务业发展明显提速、比重明显提高、水平明显提升。
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重点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总部经济、金融保险等新兴业态,积极培育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研发设计、商务咨询、节能环保等新兴行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加快推进电商基地建设,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推动农机、触屏、汽车零部件等工业产品,新余蜜桔、油茶等农产品,以及百丈峰景区、罗坊会议纪念馆等旅游景点进军电子商务。到2020年,基本建成区域性电商基地,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00亿元以上。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着力构建区域性的资本经营、总部经济中心。发展壮大现代物流业。依托蒙华铁路、沪昆铁路形成的区位优势,重点建设铁路综合物流园、滨江物流园、袁河钢材物流基地、桥下货运物流中心、下村物流中心和农产品集散物流中心等六大物流园区,积极对接“互联网+”配送中心,进一步提高物流转运能力。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业。大力引进省内外股份制银行、村镇银行、保险机构、证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和服务中心。
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加快发展旅游休闲、健康养老、餐饮住宿、文化创意等行业,重点发展社区连锁便利店、蔬菜直销店、家政服务、快递服务等便民商业网点,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加快发展旅游业。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东南部百丈峰和北部蒙山为“两翼”,培育集文化旅游、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业集聚区。积极拓展以百丈峰省级森林公园为依托的生态养生旅游,以蒙山自然保护区为载体的生态休闲旅游,以良山、袁河、下村为平台的工业商贸旅游,以抱石公园、抱石纪念馆为基础的名人文化旅游和以罗坊会议纪念馆为中心的红色旅游。加强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快旅游商品开发、生产、销售体系建设,完善旅游产业体系。通过构筑多层次的旅游网络,合力打造成渝水旅游重点区域,努力建设成赣西片区休闲旅游基地。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发展。遵循“一园三区”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重点推动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用品制造、广告会展、演艺娱乐、现代传媒、动漫、印刷产业发展。力争到2020年,培育10家在全省同行业中具有一定规模优势和品牌影响的文化企业,发展壮大10家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的新兴文化企业,培育1—2个总产值超亿元的重点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
营造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进一步放开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发展服务业。
专栏2:服务业重点项目 |
●现代物流。重点建设铁路综合物流园、滨江物流园、袁河钢材物流基地、桥下货运物流中心、下村物流中心和农产品集散物流中心等六大物流园区。 ●电子商务。重点建设电商基地,加快跨境电子商务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现代商贸。重点实施食博汇.商贸城二期、铜锣湾商业广场、城北商务广场等项目。 ●休闲旅游项目。重点推进百丈峰生态旅游综合开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星火燎原”大型红色文化主题公园等项目。 ●现代金融项目。加强“外引内扶”,推进金融集中区项目建设。 |
第三节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持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绿色生态农田建设,开展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益。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新余蜜桔、高产油茶、苗木花卉、有机蔬菜、有机稻等优势产业,打造规模化、标准化、集中连片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重点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林业综合示范基地和“一村一品”示范点建设。加快新余蜜桔标准化生产,推进新余蜜桔品牌化;研究推进新余蜜桔罐头、果汁、果醋、果酒等深加工产品,延伸新余蜜桔产业链,增加产后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对新余蜜桔、高产油茶、生猪等产业,按照“全产业链”的发展理念,引进有品牌、有渠道通路的龙头企业,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扩大种养规模和深加工能力;对粮食、蔬菜等产业,吸引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配套农业物流和销售等部门,发展壮大稻米加工、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健全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的质量安全体系,打响“生态渝水、绿色农产品”品牌。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到2020年,全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5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70家,各类农村农业合作组织1200家。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积极引导鼓励农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和股份合作的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农户、合作社、企业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加强农业金融保险体系建设,鼓励农商联盟等新型商业模式发展,培育适应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经营主体。
鼓励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循环农业。大力发展农业“接二连三”新业态、新模式,突出发展休闲农业。重点开发园区观光型、参与体验型、休闲度假型等现代农业休闲模式,建设一批民俗农庄、民俗观光村和教育性农业公园等农业旅游重点景区,逐步形成近郊农家乐体验游,远郊乡村特色游,农业科普教育游,山区森林观光游等现代休闲农业格局。加快发展循环农业。以生猪养殖业生态化改造为契机,科学规划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可养区,率先在全省建立生态种养循环农业示范区;以罗坊大型沼气工程为纽带,试点农业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大力推进秸秆还田等综合利用和农村沼气建设。
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快建立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重点以现代农机产业园为载体,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功能农业,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专栏3:农业重点项目 |
●八大农业产业化示范工程:15万亩新余蜜桔产业化基地项目、10万亩高产油茶科技示范园工程、2万亩苗木产业化项目、70万亩绿色优质大米基地项目、万亩地方名特优蔬菜生产基地项目、万亩特种水产养殖基地项目、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肉牛基地3个、年出栏万头以上优质瘦肉型生猪基地8个。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工程: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现代农业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及标准化农田建设项目、农村土地整治、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粮油高产创建示范项目、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补贴项目等。 ●十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培育珊娜、力上、润合、蒙山等10家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工程: 实施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农产品认证体系和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 ●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重点支持乡镇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 |
第四节 建设信息渝水
统筹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应用,促进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度融合发展,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
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重点聚焦四大领域:实施“互联网+制造业”行动计划,加快钢铁、装备制造、光电信息、动力与储能等优势产业,对接外界优秀人才、先进技术、雄厚资本,催生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实施“互联网+创新创业”行动计划,建立关联紧密的主题孵化器、产业园区、众创空间、专业服务平台,支持草根创新、微创新、微创业;实施“互联网+服务创新”行动计划,瞄准休闲旅游、担保典当、交通物流、银发产业、文化产业等新业态,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实施“互联网+政务创新”行动计划,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加快政务系统、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信息化建设。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以移动互联网升级、宽带互联网扩容、“三网融合”为依托,加快信息惠民、“智慧无线渝水”、智慧安全、公共信息平台、公共基础数据库、“信用渝水”社会信用数据库平台等项目建设,推动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服务器等产业,引导产业由制造为主向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和软件服务转变。着力引进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发展,创建省级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
专栏 4 “互联网+”行动计划 |
●“互联网+”制造业 结合物联网产业园和智能交通产业园建设,积极支持智能芯片、智能终端、智能电网等新兴高端制造业发展;面向移动应用和智慧应用,加快推进4G应用服务、云计算服务的发展,带动4G应用产业和云计算相关产业发展,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 ●“互联网+”智慧园区 努力建成特色和优势突出、产业链协同高效、核心竞争力强、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现代智慧园区,打造两化融合示范基地。 ●“互联网+”创业基地 智慧园区提供“创客空间”等开放式的免费办公平台,汇集人才,开展交流和碰撞,全面提供政策、人力资源、公共技术、投融资、联合营销等综合服务。 ●“互联网+”商业经济 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平台化、移动互联”思维,构建园区O2O电子商务服务平台。通过线上与线下的一体化运营,实现商家与用户互联互通,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 ●“互联网+”金融服务 利用园区入口,成立投资基金,为园区入驻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提供更有效、更便捷、更安全的金融服务 |
第三章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把创新放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以科技创新为重点的全面创新,破除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新潜能,加快实现经济发展动力转换。
第一节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把科技创新作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核心所在,瞄准重点领域,积极实施科技协同创新六大工程,推动“渝水制造”向“渝水创造”跃升。
瞄准重点领域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结合我区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方向,集成各类创新要素,重点实施多晶硅材料、电池片及组件、动力锂电池、无取向硅钢等4项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力争在光伏材料、动力电池、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等高新技术产业上争取获得一批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原创性科研成果与高质量的专利技术和产品。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例达25%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
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载体。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鼓励企业设立技术中心、工程中心、检验中心,重点培育壮大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型企业、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企业和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商标)的跨国经营性企业。到2020年,力争申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以上,建设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以上。
加大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力度。支持重大科技攻关、科技成果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技孵化器建设,重点支持以中冶集团(新余)为核心,集合山龙带钢等建成金属新材料开发及应用技术中心。
建立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激励机制和政策,落实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激励政策,建立健全以创新绩效为导向的政府科技投入机制。切实落实普惠性财税支持政策,力争到2020年,科技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达3%以上,R&D占GDP比重达到1.5%。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力争实现专利授权量年均增10%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加0.5件。
创新科技投融资体制。探索建立从实验室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引导金融部门提高对技术含量高、效益好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技术改造项目贷款的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科技创新,建立健全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全面对接军工产融项目。利用军工体系开放竞争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契机,打造军民融合创新示范产业基地,重点规划建设临空经济产业园。
第二节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放宽政策、放开市场、放活主体,促进创业创新向不同所有制领域延伸、向各个产业领域拓展,使创新创业成为推动渝水发展的新引擎。
营造良好环境。降低准入门槛,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实行“三单一网”管理和并联审批制,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实施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先照后证”,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辟“绿色通道”。引导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等资金投向创业创新领域和企业。厚植创新创业文化,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在全社会形成创业光荣、创新可贵的价值取向。
激活主体活力。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鼓励各类群体创业创新的扶持政策,重点引导科研人员、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人才、境外人才等各类市场主体开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形成小企业“铺天盖地”和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格局。
打造创业创新公共平台。依托“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平台。整合开放新钢、瑞晶等研究中心或研发机构的仪器设备,推动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移、专利代理、科技信息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健康发展。利用旧村、旧厂房和闲置酒店,通过三旧改造,打造成“创客社区”、“创客空间”,大力推动创意产业发展。
第三节 强化创新人才支撑
实施人才优先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系改革和政策创新,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加快构筑人才高地。。
引进培育科技领军人才。坚持以人才引领产业,以产业聚集人才,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培养十百千万工程”、“引进百名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工程”、“渝水人智力回归工程”,积极引进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的高层次人才和研发团队。加强本土人才培养,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深入实施主要学科带头人等人才培养工程,打造一批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队伍。重点培养10名科技领军人才,硅材料、电池片及组件、无取向硅钢、锂电池、再生铝等5个优势创新团队及百名左右创新团队骨干人才,
加强优秀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储备制度和市场化选聘机制,加快建设职业化、现代化的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工程师和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
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鼓励高校在我区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或院士(博士后)工作站,支持企业采取技术入股、聘请技术顾问等方式开展全方位合作。充分利用我市职业教育体系完备优势,推进校企务实合作,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第四章 实施开放发展战略,打造开放型经济升级版
主动对接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促进市场深度开放、内外一体开放、进出双向开放,打造开放型经济升级版。
第一节 加快高水平“引进来”
坚持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结合,加快高水平“引进来”。
实施招大引强计划。紧紧围绕八大产业招商,重点聚焦装备制造、光电信息、新材料等产业招商,推动以汽车轮毂、滤清器、农机等为主的装备制造,以触屏、LED等为主的光电信息,以动力储能电池为主的新材料等产业链纵向连接、侧向配套产业招商,加快产业集聚,不断延伸完善产业链。紧盯重点地区、重要客商、重大产业,全面融入“长珠闽”,主动对接港澳台,着力引进先进技术、创新成果、管理经验和经营方式,引进世界500强、央企、民营大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等战略性投资者,引进引领性、创新性、成长性强的重大产业项目,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和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鼓励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采取PPP等新型融资方式,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向外商转让股权、产权和境外上市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外商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投资,鼓励外资并购和增资扩股,鼓励外商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
优化投资环境。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加快建立与国际惯例相结合的体制机制。持续推进企业“宁静日”和绿卡制度,完善项目网上并联审批管理、重大项目帮扶机制,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
第二节 推动大规模“走出去”
坚持优进优出并重、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并重,支持企业大胆“走出去”。
推进外贸调结构转方式。着力优化外贸生产型企业与流通型企业出口比例,强化生产型企业主体地位,培育发展促进我区产品出口的流通企业,注重优化出口商品、市场结构、提升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份额,不断提升传统优势出口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拓展市场空间。
加强出口创新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加强外贸企业出口品牌和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建设,不断提高传统优势产品竞争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出口品牌。围绕特色产业,加快出口产业基地建设,加强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建设,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
提高外贸综合服务质量。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出台的一系列稳定外贸发展的改革措施,加快推进外贸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提供进出口环节办证、报关、报检、退税一条龙服务。发挥政府和协会服务作用,引导企业有效规避贸易风险,增强应对贸易争端能力。
第三节 构建开放合作平台
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大机遇,拓展市场空间,优化资源配置,打造赣西区域双向开放高地。
提升承载能力。通过规划修编和功能、设施完善,努力提升承载能力。突出规划引领。在全面对接城市总规的基础上,抓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园区调规扩规,为产业集约集聚集群发展和产业基地建设留足空间。完善园区功能。加快推进园区道路、供水、电力、通信设备等基础设施和标准化厂房建设,加快发展园区现代服务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完善产业配套。依托蒙华铁路,配套建设铁路经济开发试验区;依托钢铁、机械装备产业,配套建设铸造产业园、装备制造园;依托光电信息、新材料产业,配套建设光电信息产业园、高新产业园。完善物流体系。以区域交通枢纽为节点,依托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立公路、铁路、航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紧密衔接配套的综合物流体系。
强化产业合作对接。立足我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积极参与长三角、珠三角、海西经济区互动合作,大力承接先进制造业和先进技术转移,形成一批竞争优势明显的外向型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
强化政策体系对接。积极学习和借鉴自贸区发展政策,加快建设陆路口岸和电子口岸,全面实施单一窗口和通关一体化。
第五章 实施协调发展战略,形成统筹协同发展新格局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镇村联动建设、基础设施延伸拓展、公共服务均等平衡,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一体化。
第一节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为根本,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优化城镇布局。加快构建“一江两岸”的城市框架,形成“以仙来新区为中心,罗坊镇和良山镇为亚中心,若干卫星镇为烘托”的城镇发展格局。在空间布局上,实施仙来新区南拓工程,改造扩展城中商贸区,配套完善城南教育行政区,加快建设城西工业经济区,做优做精城东百丈峰旅游休闲区,全面启动城南良山物流区。推动城镇多组团发展,着力打造承担新余中心城区外围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罗坊组团,承担新余钢铁冶炼和钢铁产品加工基地功能的良山组团。通过完善城镇、产业和基础设施布局,形成结构合理、功能明确、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城镇发展新格局,不断增强城镇的集聚、辐射能力。
做大做强仙来新区。举全区之力,全面启动珠珊镇南移、仙来新区南拓工程,全面提升“一江两岸”组团发展水平,实现“再造一个城南”,力争到2020年,仙来新区建成区面积达5平方公里。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加快仙来新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步伐,争取“五年成规模,十年铸精品”。加快仙来棚户区改造四期工程,食博汇赣西商贸城二期工程、铜锣湾商业文化广场、新余移动第二通信楼等项目建设,全面增强新城区集聚产业、吸引人气、聚集商气的承载力。结合珠珊镇南移、仙来新区南拓工程,同步推进仙来新区二级工程建设,统一规划建设路网、地下综合管廊、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及水系、生态和园林绿化工程,不断完善新区功能,做优新区环境,把仙来新区打造成居住、文化、休闲中心。
加快主城区建设。加快主城区地下综合管廊、停车场、和海绵城市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背街小巷老旧小区改造,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打造“精特美优”中小城市。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居住证制度。探索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既有合法权益的延续机制,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家属与城市居民同等享有就医、就学、社保、医保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引导和推动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突出背街小巷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棚户区、农村危旧房改造和保障房建设。“十三五”期间,开工建设棚户区安置房144.4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危旧房7500户。
推动产城融合发展。着力促进产城融合发展,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发展道路。推动工业园区、产业基地与老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互动融合,创造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投资、工作和生活环境,引导本地就业、本地居住。有序推进下村工业基地和袁河经开区从单一的产业承载区向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园区转变,根据社会需求发展酒店、宾馆、金融、商业、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兴办学校、医院、体育场、社区工作站等公共服务设施,推进中心城区优质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园区转移,倾力打造全省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专栏5:重大城镇建设项目 |
●珠珊镇南移、仙来新区南拓工程:建成区面积达5平方公里,加快地下综合管廊、停车场、海绵城市等建设。 ●城镇住房建设工程:实施以城市和国有工矿区棚户区、城中村、农村危旧房改造为重点的城镇住房建设工程。 ●旧城改造项目。背街小巷老旧小区改造。 ●产城融合项目。下村工业基地城市综合体项目。 ●城镇污水处理工程:推进11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重点推进城西处理处理厂及管网新建和良山、下村污水处理厂改造项目。 ●城镇垃圾处理工程:建设渝水区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系统项目。 |
第二节 建设和谐秀美新农村
按照“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的要求,采取中心镇联中心村、中心村带自然村的“镇村联动”模式,加快推进和谐秀美新农村建设。
突出规划引领。按照中心镇、小城镇、中心村三位一体的思路,高标准完成中心镇控制性详规,小城镇总体规划和中心村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好城镇建设、产业布局、村落分布、生态涵养、文化传承等空间布局。
推动镇村联动。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多业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重镇、商贸强镇、旅游名镇。重点培育罗坊、良山、珠珊、下村等4个中心镇,全力推进罗坊全国重点镇、良山全省百强中心镇建设,加快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提高集聚能力,不扩大辐射效应。以“七改三网”建设为载体,重点加强40个中心村的布局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环境建设、公共服务配套、村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创新。以“三项建设”为着力点,加强200个自然村基础设施、公共环境和文体活动场所建设,力求干干净净、漂漂亮亮、井然有序、和谐宜居,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加快构建各具特色的乡镇产业板块,通过接二连三,实现全产业链的发展,着力壮大新余蜜桔、高产油茶、优质水稻、商品蔬菜、花卉苗木、药材、林下经济、乡村旅游等八大农业产业,确立主导产业布局,强力推进主导产业产品基地建设,精心打造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典型。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一大批“乡土人才”,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和农业信息服务站建设。
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推动农业农村环境治理与保护,以洁化、绿化、美化为重点,实施行政村环境连片整治,综合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加快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和农村无害化户厕建设。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畅通农村公路,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继续推进大中型沼气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强乡村旅游服务网络、农村邮政设施和宽带网络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完善公共服务配套。依托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活动,完善中心村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就业等方面的 “10+4”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专栏6:新农村建设项目 |
●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完善罗坊、良山、珠珊、下村4个中心镇基础设施,重点推进罗坊全国重点镇、良山全省百强中心镇建设。 ●行政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加快农村污水处理池、垃圾中转站、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农村无害化户厕建设。 ●农村饮水。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 ●农村电网。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工程。 ●农村沼气。建设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乡村服务网点和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重点建设东部及北部两个大型沼气工程。 ●农村公路。改造农村公路50公里,加快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体系。 ●农村教育。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中小学校运动场建设。 ●农村卫生。改造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计生室。 ●农村文化。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罗坊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拾年山遗址保护、黄坑古村修缮等 ●中心村“10+4”基本公共服务设施。“10”是指小学、幼儿园、卫生室、农家书屋(图书室)、文化广播室、文体活动场所、便民超市(农资店、农贸市场)、金融服务网点、通信电力缴费网点、公共服务中心(村两委及科技、就业、警务等便民服务场所);“4”包括公交站、垃圾收集(处理)点、污水处理点和公厕。 |
第三节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大力实施文化强区战略,推进文化大区建设,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强化思想引领作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形势政策的学习、宣传与研究,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加强渝水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形成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研究成果。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教育,发挥各类教育基地作用。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入手,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不断增强主流媒体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进一步叫响“渝水有爱”品牌,完善志愿者服务工作机制,全面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以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为抓手,积极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工程,重点推进“一乡一站一戏台”和“一村一室一广场”工程建设,启动区文化中心、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一批文化设施建设,努力形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2020年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150元以上。
推进文化广播事业发展。实施群众文化繁荣工程,大力扶植“一乡一特”、“一村一品”文化品牌建设,打造一批特色群文活动和文化节会品牌。实施精品文化培育工程,以地方戏曲、少儿舞蹈、书画艺术为主攻方向,着力打造一批体现较高水准、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化精品。实施历史文化保护工程,重点加强原中央苏区革命遗址、传统村落、古建筑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挖掘开发一批文化资源。实施文化市场监管工程,加快数字影院建设,推动农村地区广播电视全覆盖。实施现代传媒融合工程,增强广播电视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能,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营管理机制。健全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体系,探索设立文化产业引导基金,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推动部分重大文化活动项目市场化运作。坚持重点突破,强化政策扶持,引进和培育一批优势文化企业,提升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第六章 实施绿色崛起战略,争创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渝水,争创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
第一节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加快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着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体系,形成生态与经济社会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
加快发展绿色产业。采用先进适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提升钢铁、机械化工、建筑建材等传统产业,依托现有工业产业基础,着力培育壮大光伏发电应用、光电信息、动力与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环境友好的绿色工业体系。借助丰富的绿色资源,重点打造新余蜜桔、高产油茶、有机蔬菜、有机稻等优质、安全农业绿色品牌,构建生态有机的绿色农业体系。在提档金融、物流、旅游等服务业的同时,大力培养健康养生、养老、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产业,推动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构建集约高效的绿色服务业体系。
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完善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加强高能耗行业能耗管控。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
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引导居民绝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家居,推进政府绿色采购,促进生活方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转变。
第二节 从严实施环境保护
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控制、综合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市场、公众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
深入推进“净空”行动。开展工业废气、燃煤烟气、餐饮油烟、道路扬尘污染等专项整治,抓好钢铁、水泥等行业重点企业脱硫、除尘技术改造,加快淘汰黄标车、老旧机动车,积极推广使用天然气、混合动力等清洁能源交通工具。加强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极端气候事件、大气污染等生态安全事件的气象监测预警。
深入推进“净水”行动。抓好城西、下村、良山等三个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改造,严格督促排污企业管网接入,确保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全面启动“一江一河一渠”水源地水质保护专项整治,重点结合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科学编制孔目江、袁河、袁惠渠全流域水质保护专项治理规划,采取严厉措施,全面关停、整顿流域内洗渣洗矿企业和畜禽养殖场。加强环境综合执法,力促工业企业达标排放。全面实现小(二)型以上水库人放天养。到2020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5%以上,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100%,孔目江水质在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袁河和袁惠渠水质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以上标准。
深入推进“净土”行动。加大百丈峰、蒙山保护力度,严格执行“二山”保护与利用专项规划。加快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强化矿山恢复治理。扎实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建立严格的畜禽养殖审批机制,推动农药、化肥、地膜减量使用,推进农村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到2020年,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第三节 巩固提升生态优势
坚持保护优生、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工程,构建生态走廊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构建完备林业生态体系。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抓好封山育林工作,突出抓好百丈峰省级森林公园、蒙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与管理;实施绿色通道和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加快境内高速公路、省道、铁路等交通干线及两侧绿色长廊建设,加快乡村主干道、房前屋后绿化美化,加大主要流域森林的保护力度,推进绿色村庄、绿色城镇、绿色校园、绿色厂区、绿色社区建设。到2020年,完成绿化造林面积8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39%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8平方米以上。
加强水生态建设。推进“一江一河一渠”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及水系连通试点工程建设,深入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高水生态文明保障能力。
第四节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严守生态红线、总量减排、准入门槛,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严惩、责任追究,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利益导向机制。
落实和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全面落实空间管制措施,划定和严守生态、水资源、耕地红线,引导各区域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完善科学化的考核评价机制。以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环境承载力、政府政策支持度为重点,突出绿色GDP指标体系,加强发展质量和效益考核,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权重,制定更加简明、管用的考核指标体系。
推进合理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污染谁付费、谁开发谁治理”的原则,统筹考虑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和生态服务价值等要素,研究出台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办法,探索建立森林生态补偿、湿地生态补偿、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办法。
推行市场分化的资源交易机制。抓紧建立碳排放交易平台、排污权交易市场等,完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扩大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试点。
强化法制化的监督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对环境问题突出、重大环境事件频发、环境保护责任落实不力的地方严督实察、严肃处理;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法制化。
专栏7:生态环保重点工程 |
●循环经济项目。秸秆综合利用、袁河经开区循环化改造、光伏电站、沼气项等。 ●环境保护项目。大气污染防治、 “一江一河一渠”水源地水质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两山”整治、重金属污染治理、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城镇污水处理、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等。 ●生态建设项目。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绿色通道和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无主尾矿库综合治理工程、工矿废弃地环境恢复治理等。 |
第七章 实施共享发展战略,形成包容和谐新局面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持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第一节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以促进发展多渠道就业推动创业,以推动创业带动就业,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立功能完善、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创业服务工作机制,完善创业培训体系,逐步形成全覆盖创业服务网络。
优化创业环境,加快推进创业型县区创建。完善落实创业优惠政策,形成创业培训、创业政策、创业孵化、创业服务四位一体的工作新格局。
提高社会就业水平。统筹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的就业;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促进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帮助零就业家庭就业。
以发展带动就业。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注重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和疾患服务为重点的家庭服务业。
进一步加强区域劳务合作。广泛建立区外劳务合作点,通过区外劳务合作吸纳更多的区外人力资源到我区园区企业就业。“十三五”期间,全区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
第二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增强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
健全社会保险制度。统筹推进养老、医疗、生育、失业、工伤“五险合一”,完善金保工程(二期)项目,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大力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形成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助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业年金增长机制、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机制、财政补助增长机制,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多层次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健全城乡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提高“五老”人员、“五保户”供养水平,发展社会互助补充保障体系。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发展老龄事业和慈善事业,提高老年人、残疾人和孤残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福利服务和保障水平。
强力实施精准扶贫攻坚行动。通过扶持生产和教育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切实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绝不让一个人在小康路上掉队。
第三节 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基尼系数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下降。
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建立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者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机制,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着力提升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制度,提升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积极引导居民合理理财,适时推出稳健型、多样化的金融理财产品,增加城乡居民的利息、红利和储蓄型保险净收益;鼓励农村劳动力务工增加工资性收入;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加快土地流转,增加财政性收入。
不断健全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初次分配格局,建立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建立企业工资增长机制,大力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动态调整和合理增长机制,规范提高全区机关事业单位津补贴水平,及时、合理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就业困难人员和贫困人员援助机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减轻中低收入者和小微企业税费负担,落实扶贫济困的税收政策。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规范隐形收入,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得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健全公共财政体系,集中更多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四节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基本建成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强化基础教育的普惠性和公平性。全面普及公平、有质量和包容发展的15年基本教育。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到2020年,省、市级优质幼儿园达50%以上,每个乡镇建成1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有条件的行政村,创办一所幼儿园。构建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通过实施城区学校扩容工程、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工程、中小学运动场建设五年规划工程、中小学现代化达标工程和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全面改善城乡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通过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乡村教师激励机制、城乡教师交流机制等,推动财政投入、教育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素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到2020年,全区义务教育阶段现代化标准学校比例达90%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办学。鼓励渝水一中开发有特色的学校课程,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到2020年,逐步实现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全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关心支持特殊群体教育发展。健全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保障机制,关爱农村留守少年儿童,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计划。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保障机制,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完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加快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强教育信息技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中小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电教教材应用水平;积极发展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和线上教育,努力形成终身教育体系。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力促管办评分离,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新机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坚持素质教育方向,实施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和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第五节 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水平,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公立医院公益属性,推进医药分开,实行分级诊疗,建立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完善基本药物制度。鼓励社会会力量举办规模化、差异化的医疗机构。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完善纠纷调解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健全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处置能力,努力控制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积极防治职业病、地方病。深入开展妇幼卫生和爱国卫生运动。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督,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加强区级医院新建和改扩建,引导新增资源重点倾斜农村和城市社区,健全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发展远程医疗,促进中医药传承发展,培养一支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的名医队伍。
促进人口均衡增长。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各种社会资本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普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和农村老年人颐养之家;鼓励养老服务与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相关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积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紧急呼叫、健康咨询、物品代购等适合老年人的服务项目。坚持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和未成年人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扶残助残服务体系。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强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一场二馆一中心”工程。实施“农村体育小康”工程和国民体质监测工程,普及全民健身运动。
专栏8:公共服务重点项目 |
●就业和社会保障。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项目。 ●教育、体育。教育提升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城区学校扩容工程、学前教育推进工程、教师周转房、中小学信息化工程、中小学校运动场及设施建设工程等。 ●卫生。区妇女儿童医院、区中医院、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社区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村卫生计生室标准化建设等。 ●民政。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乡镇敬老院升级改造、街道(办)综合社区服务中心、服务站等。 |
第八章 实施基础设施提升战略,构筑长远发展支撑
按照“统筹规划、适当超前”的原则,重点推进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化等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第一节 建设现代综合交通网络
建立布局协调、能力充分、服务优质、安全环保的公路、铁路高效衔接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缓解物流运输压力。
完善公路网络建设。构筑以绕城高速公路和大小外环公路为主线,国省道为一般干线,县道和旅游公路为次级干线,乡村公路为补充的“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的公路交通网络。重点建设绕城高速公路连接线、欧东公路、大外环公路、珠坑线、水东线、黄界线等,抓好农村危桥改造,到2020年,基本实现国道高速、省道一级、县道三级及以上,旅游公路和乡道基本三级和村村基本通等级公路的目标。率先在全省实现所有25户以上自然村通水泥路工程、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
加快铁路网络建设。加快蒙华铁路(新余段)及配套项目建设。
加快枢纽站场建设。新建仙来汽车客运站(新余城南汽车站)和铁路综合物流园,提升集约化组织与服务功能。
第二节 增强能源保障能力
坚持“开源增供、以电为主、多能互补”原则,保障能源供应,优化能源结构,建设稳定、安全、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保障体系。
提高电力保障能力。加强能源点建设,发展清洁、高效煤电,加快大唐新余二期2×100万千瓦机组扩建工程建设。完善能源运输网络,加快新余煤储基地项目建设。推进城乡电网建设,完成新一轮电网改造,推进珠珊、下村、水北110KV变电站建设,罗坊南英、良山西山岭220KV变电站建设,新建良山35KV变电站及线路,改造罗坊500KV变电站,解决光伏发电项目并网接入问题。
推动新能源开发利用。重点发展光伏应用,推广农(林、渔)光互补模式,到“十三五”末,实现竣工、在建、备案及有意向投资等光伏发电产业项目达1400兆瓦。全面推动园区、机关、企业、公共机构和居民建设光伏发电应用。继续实施万家屋顶光伏发电示范工程,鼓励居民建设家用微型光伏电站。继续推广农村沼气工程,重点推进罗坊集中供气项目二期工程。
加强天然气应用。推动天然气管网建设,加快天然气管网向工业园区、乡镇延伸,重点实施仙来棚户区煤改气、下村天然气和南安天然气项目。
第三节 强化水利安全保障
围绕减灾防灾、改善民生、促进发展,不断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
保障防洪安全。重点完成2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界水河界水段、霞江下村段等防洪整治工程;加快袁河南联圩除险加固工程;启动袁河疏浚工程,推动袁河防洪达到20年一遇标准,中小河流达到10年一遇标准。
保障供水安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建成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完成蒙河、龙门口、柏树下三个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任务;实施袁河提水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成龙门口、鹄山、山南、狮子口抗旱应急水源项目,提高应对供水安全突发事件和特大干旱、连续干旱的能力。
保障水生态安全。实施“净水”工程,推进“一江一河一渠”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及水系连通试点工程建设,深入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高水生态文明保障能力。
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工程。以全国小农水项目县建设为重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加快建成新增农田水利项目县项目。完成小(一)型小(二)型水库主干渠硬化,加快灌区“五小”工程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第四节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按照“提速度、促普及、扩应用、惠民生”的要求,加快推进信息网络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多种网络无缝链接,形成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网络。
落实“宽带中国”战略。加快推进光纤网络城市和4G网络建设,适时推进5G网络建设。加快骨干网络、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和出入口扩容。实施宽带网络光纤化和广电网络双向数字化改造,互联网协议第4版(IPv4)向第6版(IPv6)平滑过渡,模拟电视向高清数字电视过度,建设集网络化、宽带化、融合化为一体的“城市光网”。实现城市已建区域“光进铜退”,新建住宅小区光纤入户,企事业单位光纤到楼;优化、扩容城域网,建设完善扩展性强、灵活高效的城域网,提升宽带网络品质,提高用户接入和多业务承载能力,提高通讯能力、通讯质量和通讯等级。
全域覆盖无线网络。加快第四代移动通信(4G/FDD-LTE)网络建设,推动网络优化、技术升级,提高覆盖深度,无缝覆盖中心城区,郊区城镇、公路铁路沿线、产业园区、旅游景区景点等逐步实现全域无缝覆盖;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场所的无线局域网络(WiFi、WLAN)等建设,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多方式的无线宽带网络,提供泛在、实时、可移动、高速率的信息服务。
专栏9: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
● 交通运输体系工程。建设欧东公路、县乡道改造、危桥改造、自然村通水泥路、客运网络化连通工程等项目;配合抓好蒙华铁路渝水段建设。 ● 水利保障体系工程。重点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袁河南联圩除险加固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袁河疏浚工程、袁河提水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一江一河一渠”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及水系连通试点工程,推进全国小农水项目县建设。 ● 能源供应体系工程。加快建设光伏电站项目;改造和新建一批110KV、220KV输变电工程;推进新余煤储基地、大唐新余二期2×100万千瓦机组扩建工程;启动梅山煤矿开发;规划建设“煤-电-路”一体化产业基地;推进仙来棚户区煤改气、下村和南安天然气建设项目。 ● 信息化重大工程。“宽带中国”渝水区工程建设、“智慧无线渝水”免费WIFI工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环境质量智能监测系统、交通管理综合应用系统、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
第九章 全面深化改革,争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新优势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正确处理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争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新优势。
第一节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协同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于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完善“三单一网”建设,推进罗坊镇“扩权强镇”,提高行政效能。强化政府监管职责,加快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
推进社会管理改革创新。加强社区标准化、信息化建设,重点推动警务、城管、文化、卫生、民政、社保进社区,增强居民自治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培育壮大社会组织,依法成立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改进财政资金投资模式,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和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撬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投资。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推行区本级财政零基预算,强化预算约束。建立重大支出依法申报、集体决策和报告制度,加强财政资金精细化管理,逐步实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全覆盖。严格公共项目审批程序,从严控制公共项目财政投资。加大涉农、民生和社会事业资金整合力度,集中财力办大事。调整优化债务结构,加强债务风险控制,将政府债务分门别类纳入预算管理。大力实施“税收回归工程”,整合各类财政金融资源,鼓励支持本地企业回迁流失税收,做大企业税收蛋糕。加强税源管控,强化关联企业转让定价税收征管和纳税评估,构建信息共享统一平台,建立齐抓共管的综合治税体系。稳步推进税制改革,实现“营改增”全覆盖。
第二节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坚持内商外商一视同仁、国企民企平等竞争、大小企业同等对待,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进国有资产资本化、证券化,实现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优化配置,以工业园区整体包装上市为重点,逐步将全区存量资产、园区建设推向资本市场,通过市场化手段进行盘活增值,并创造条件建立资金池,以资本运作整体带动“三资”工作。完善国有企业监管机制,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国有资本入股非国有企业,鼓励外来资本以参股、控股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探索实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
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实施“总量倍增、扶优培强、产业集聚、政策创优、服务提升”五大工程为重点,完善政策措施,最大限度放宽准入条件,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拓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领域,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全面推行PPP模式,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公共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行业和领域。
第三节 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建立公平开放的市场规划,大力推进要素市场建设,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各类市场主体依法享有平等准入机会。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积极稳妥推进水电、医疗、农产品等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鼓励和吸引异地金融机构在我区设立相关机构,力争引进1-2家村镇银行。发展普惠金融,支持规范发展民间金融。加快推动企业上市和债券发行,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重点抓好城投债、中小企业集合债、融资租赁、增信增发等。
进一步完善各类要素市场。健全统筹城乡、区域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加快发展技术市场,大力发展技术认定、咨询、估价等中介服务,健全知识产权运用体系和技术转移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在省、市统一部署下,开展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等改革,完善土地市场,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和交易平台。
第十章 推进依法治区,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充分发挥法治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保障社会公正、促进社会诚信、维护社会秩序,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和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确保法治渝水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第一节 保障社会公正
着眼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强化体制机制的保障作用。
建设法治政府。严格执行"三重一大"报告制度,按照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法定程序,进一步规范决策行为。全面实行政务公开,积极推进财政预决算、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政府采购、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在更大范围扩大公民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全面建立法律顾问制度。
维护司法公正。健全司法机关公正行使职权机制、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公正司法机制、人民群众参与司法机制和错案防止、纠正与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监督体系建设,综合运用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引导全民守法。健全法律服务体系,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遵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
第二节 促进社会诚信
聚焦政府、组织、个人三类对象,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建设诚信政府。建立政府决策诚信实施机制和政绩考核制度,严格兑现政府履约与守诺服务,切实维护市场契约关系。
健全信用记录。加快建立以身份证号码和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逐步实现全区公民和组织信用记录全覆盖。
促进信用信息共享及应用。加快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实现行业部门信用信息与全区公共信用信息数据交换和共享。加快制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和自然人守法诚信褒奖、违法失信惩戒办法,建立守法诚信“红名单”、违法失信“黑名单”制度,定期向社会发布企业信用白皮书。加强公民诚信教育,开展诚信创建活动,培育社会诚信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得益、失信受惩的良好氛围。
第三节 维护社会秩序
深入推进平安渝水建设,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有序。
依法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从源头上预防社会稳定风险。推进涉法涉诉信访改革,健全利益表达机制、沟通协商机制、信息反馈机制,引入第三方律师参与信访接待和疑难案件评查,实行信访终结制度,坚决处理“以闹取利”违法行为。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格局,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快建设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依法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颠覆破坏活动,坚决维护国家安全。
坚持最严格的安全生产制度。依法强化危害食品药品安全、影响安全生产、损害生态环境、破坏网络安全等问题治理,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切实提高维护公共安全的能力和水平。构建防震减灾救援体系,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
第十一章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为实施“十三五”
规划提供坚强保证
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实干,要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履行政府职责,举全区之力、集全区之智,确保实现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节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
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完善党委(党组)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
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推进干部培训改革创新。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持续推进“连心、强基、模范”三大工程,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第二节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三严三实”要求,把纪律挺在前面,坚决执行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的规定,加强对党员干部遵守纪律的教育,切实把党的纪律转化为匡正行为的硬约束。
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快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推动干部能上能下,保护干事创业,治理“为官不为”,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三节 凝聚决战决胜的强大合力
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的共识和力量。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引领、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想。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与管理,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健全互联网管理体制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创新群团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依靠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发挥主力军、生力军、半边天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和外事工作。
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积极适应改革强军战略要求,巩固深化智慧动员成果,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后备力量建设,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扎实开展双拥共建,密切军政军民团结。
第四节 完善规划落实机制
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效配置公共资源,合理引导社会资源,推动规划顺利实施,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强化规划组织实施。坚决贯彻党中央、省委和市委、区委决策部署,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理念、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和重要改革任务,要分解落实到各地各部门。各类规划要增加明确反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指标,增加政府履行职责的约束性指标,把抓落实摆在突出位置,制定具体方案,明确责任分工,防止任务落空。健全建成评估机制,加强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建立规划实施情况年度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实施存在的问题。加强规划宣传,面向公众开展规划相关知识普及,充分调动全社会各界参与规划实施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健全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机制和公众评议机制,促进各级各类规划的有效实施。
健全规划衔接协调制度。加强规划协调管理。建立健全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为支撑,形成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健全责任明确、分类实施、有效监督的实施机制。加强年度计划与总体规划的衔接,确保滚动落实总体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强化政策统筹协调。按照公共财政服从和服务公共政策的原则,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年度预算安排要优先考虑本规划实施的年度需要。建立健全“先规划后项目、先项目后预算”的项目预算编制机制。
全区党员和广大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奋发有为,共同夺取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