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发展规划  >  

渝水区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发布时间: 2017-08-25 来源:渝水区林业局
 

渝水区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绿色崛起战略的指导下,为全面推进我区林业建设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实现我区林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林业“十二五”发展简要回顾

“十二五”时期林业事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省厅的大力支持下,以生态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创森林城市为重点,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确定的生态立区战略,大力推进重点生态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扎实推进项目造林工程,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到2015年我区实施国家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全区累积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8.7296万亩(其中退耕还林3.5054万亩,宜林荒山造林5.2242万亩),长防林工程1.69万亩,荒山造林工程2.57万亩,森林抚育项目7.45万亩,封山育林项目2.448万亩。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也有效地促进了植被恢复、水土流失的治理和环境的改善。大力发展高产油茶产业,到2015年全区共新造高产油茶林8万余亩,改造油茶低产林1万余亩,实现了我区油茶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重点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有力的促进了我区林业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及功能的增加和提高,林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1、“十二五”未,全区有林地面积75.8万亩,森林面积42.2万亩,占林地55.7%;森林覆盖率35.9%;全区活立木蓄积量131万立方米,比2009年增加42万立方米,增长率47%;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得到有效遏制,促进了我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林业结构逐步优化。林种结构中,防护林比例加大,经济林面积得到调整,用材林面积得到控制。森林群落结构中,通过封山育林使混交林比例增加。全区现有以油茶、柑桔等为主的经济林基地16.3万亩;苗木花卉种植面积达2.6万亩;森林旅游产业建设得到迅猛发展,年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次,旅游收入3000万元,初步具备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3、林业综合效益开始显现。首先林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增强,林业总产值达23亿元。其次是随着荒山减少、森林面积增加,森林环境逐步形成。第三是生态环境改善使投资环境优化,尤其是实施高产油茶、项目造林等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减轻了社会就业压力,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质量,为促进农村稳定做出了贡献。

4、林业管理队伍基本健全,自身建设取得实效。全区林业技术队伍进一步得到完善,在森林资源建设和保护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林业科技、林业资金管理、国有林场也取得了较大发展

站在新起点,我们仍发现我区林业存在发展不够的问题。

 一是森林质量不高。新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偏低;经济林存在品种杂、规模小、管理粗放等问题,不能满足社会对林产品多样化需求;天然残次林仍然占较大比重。

 二是林业产业化基础薄弱。林业产业化“拳头”产品不硬,“龙头”企业不活。

 三是林业整体效益较低。森林资源的增长产生的生态效果明显,但生态效益缺乏计量和评价。三大产业虽然齐全,但初级产品占主要,规模小而散,经济增长点不突出。

 四是科技支撑作用太弱。传统技术坚持不够,新技术研发不力,实用技术推广难,科研与生产脱节。 

二、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十三五”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绿色崛起战略的指导下,全区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长江经济带建设,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建设“生态渝水”的总目标,实施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总任务的发展战略,扎实推进林业改革创新,着力保护森林资源,不断完善生态体系、大力发展和优化林业产业体系,为推动我区林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建设和林业自身建设全面发展的原则,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林业建设者及农民群众收入的提高。

 2、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适地适树及森林资源的持续高效利用。

 3、坚持科技兴林原则,注重林业科技与林业建设相结合,促进科技振兴和科技兴林。

 4、坚持依法治林的原则,注重普法与执法。

 5、坚持体制创新的原则,注重产权改革和促进非公有制林业发展。

 6、坚持市场引导的原则,注重资源优势与市场需求相统一。

三、“十三五”林业发展总体目标及任务

(一)总体目标

 建成生态体系完备、产业体系发达、支撑体系科学高效的林业大区、强区。

 到2020年,实现高标准灭荒,水土流失得到根本控制,建成特色鲜明、类别齐全、规模适宜、一二三产业相互对接的林业产业化基地,实现山青水秀,环境优美,农民及林业职工收入水平显著提高,林业科学全面进步,林业事业获得极大发展。具体目标是:

 ——森林面积达到48万亩,增长13.7%;森林覆盖率稳定在35.9%基础上力争达到39%,力争增加3.1个百分点;立木蓄积量达到160万立方米,增长23%。

 ——林业社会总产值达到41亿元,力争在2015年基础上翻番。第二三产业大发展,产值占总产值的3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林业收入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一”。

 ——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科技贡献率达到50%以上;建成体系完备、功能齐全的林业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总体任务

 1、营造林任务

营造林总规模86.9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0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补植补造1万亩,资源管护40万亩,油茶低效林改造10万亩,公益林提升针补阔3.5万亩,中幼林抚育20万亩,新增花卉苗木面积0.4万亩。人工造林中,重点工程造林8.4万亩。

2、林产品生产、贮藏、加工任务

主要林产品年产量达到:木材1.5万立方米,干鲜果5万吨,苗木花卉面积达3万亩,新建油茶产业园区两个,引进油茶加工企业3家,新建规模以上木材深加工企业1家。主要林产品贮藏加工能力占可贮藏加工产量的60%。

3、旅游、服务业任务

扩建百丈峰森林公园,使其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开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实现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旅游收入2000万元。

4、林区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新建林区公路300公里。

继续发展林业科研推广、野生动植物保护、林业资源调查等林业事业,提高队伍素质。新建林业工程监理、林业项目咨询评估、林业资金监管、林业项目规划设计等中介服务机构。

(三)规划布局

 1、总体布局

 a、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布局

 在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上,以袁河水系、“两山”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为主体“框架”,以全区城镇及村庄绿化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及典型生态区为“点”,以境内南、北部低山区,中部丘陵山区及各重要河流,东、西部丘陵、缓岗水土流失区及重点湿地等生态区域地段为“面”,以主要河流、山脉、铁路、公路两旁山地为“线”,构建我区点、线,面结合的全区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实现全区林业生态体系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

 b、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布局

 (1) 商品林体系建设布局。在商品林体系建设上,以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高产油茶林基地、油茶低产林改造基地、林果业知识密集型示范基地建设等全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为基本“框架”,重点建设南部山区商品用材林区、西和北部丘陵缓岗经济林区、西和北部丘陵山区食用油料林区。按照宜林则林、宜竹则竹、宜果则果的要求,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综合配置好商品林建设体系,实施商品林集约经营,最大限度地发挥林地的生产力,以满足人们对木材、生态及林产品等日益增长的不同需求。

 (2) 林业产业化体系建设布局。在林业产业化体系建设上,以城市为中心,以浙赣铁路、沪瑞、赣粤高速公路为纵横林业产业带向外辐射展开产业布局。将林产化工企业、人造板、木竹家俱、木竹纸浆、竹木地板、木装饰型材料等主要林产品和林产工业精深加工产品企业主要布局在中心城镇;半成品、粗加工产品主要布局在林区。加工产业体系建设要以龙头企业为重点,依托国有林场、乡村集体林场、集体林区等商品林基地,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工业原料林、果品林、油料林,形成以精深加工业为龙头,企业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林业产业化经营格局。重点扶持山区资源综合开发及大力发展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加强科技和市场服务,完善林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四、“十三五”林业发展重点

 “十三五”期间是林业发展的关键五年。要在“十二五”林业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大力推进生态林业建设,极积发展林业重点工程,努力发展林业产业,全面加强森林经营,深化林业改革,创新林业服务和经营机制,进一步加强支撑保障体系建设,推动林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㈠ 重点生态工程

 1、高产油茶工程。

 建设目标:至2020年,将西部和北部适宜栽种高产油茶的荒山荒地有计划逐步实行成片新造高产油茶林,通过新造高产油茶实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进一步加强高产油茶幼林管护工作,确保前期新造的高产油茶全部进入丰产期。

 建设规模:至2020年,工程建设总规模达到12万亩,其中进入丰产期高产油茶林8万亩。

 建设范围:主要分布在水北镇、罗坊镇、下村镇、鹄山乡、仁和乡等乡镇。

 2、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建设目标:以生态公益林经营区为工程实施对象,采用人工针补阔,改造成针阔混交林,提高森林质量,增强防护效果。

 建设规模:工程建设总规模3.5万亩。

 建设范围:全区生态公益林区的各乡、镇、场。

3、长防林建设工程。

建设目标:以生态脆弱区为工程实施对象,采用人工造林,运用先进的营林技术,提高成活率,扩大森林面积,增强防护效果。

 建设规模:工程建设总规模3万亩。

 建设范围:全区生态公益林区的各乡、镇、场。

(二)重点林业产业

根据区位比较优势、产业基础及市场需求,形成以资源培育基地、集约经营的产业带、精深加工的产业群构成的林业产业体系,以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实现森林资源培育、林产加工和服务业发展的一体化。重点发展六大林业生态产业:油茶产业、森林旅游业、林下经济产业、工业原料林产业,花卉苗木业和林果业产业。

1.油茶产业

1)规划目标

2020年,新建2个油茶产业园区,新建设油茶加工企业3家年产值过亿元的油茶龙头企业;建成油茶丰产林基地10万亩,全区油茶产业年总产值达到2.5亿元以上。

2)实施方案

a、实施油茶种苗繁育工程:依托亚林中心科技支撑,建设渝水区千亩的油茶苗木繁育基地,主要培育经过省级以上部门鉴定的高产无性系芽苗砧嫁接苗。

b、建设油茶基地

油茶林新造:新造油茶林4万亩。主要利用海拔800米以下,相对高200米以下,坡度25°以下,土层深厚的荒山灌丛地、采伐及火烧迹地、退耕地及低产低效用材林等地类新造油茶林。

油茶低产林改造:改造低产油茶林10万亩。重点以调整品种、加强管理为主。对立地条件一般,林分老化、衰败,长期荒芜的衰果期林分,实施良种更新。对立地条件好、林相整齐、经营水平一般的盛果期林分,主要是加强管理,提高单产。

c、培育茶油生产龙头企业:培育茶油生产龙头企业1个以上,积极引导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建立以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协作关系,逐步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小企业专业化配套协作的产业组织体系,促进油茶产业整体优势的形成。

d、建设流通体系:尽快形成专业化、标准化、优质化的大宗农产品原料供应体系,并逐步在原料产地与加工企业、加工企业与销售区场之间形成布局合理、畅通便捷的储藏运输网络。加快促进油茶专业区场的形成,通过区场集聚带动产业集聚。推进区场加基地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3)总体布局

a、油茶种苗繁育基地:建设渝水区千亩的油茶苗木繁育基地。

b、油茶资源培育基地:在渝水区的油茶主产区重点抓好4个重点乡镇(水北、罗坊、南安、姚圩),通过“公司+农户”、“企业+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促进公司(企业)与广大农户逐步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资源培育与资源加工利用一体化。

c、加工企业与流通体系:重点扶持技术先进、发展潜力大的油茶加工企业。积极支持生产加工企业到沿海和大中城区建立、健全产品销售网络,不断开拓市场。2.森林旅游产业

(1)规划目标

在有效保护现有森林旅游资源基础上,科学开发吸引力强、综合效益显著、具有鲜明特色的森林旅游系列产品,突出特色旅游、环保旅游和生态旅游,努力把森林旅游业培育成为兴办绿色银行、发展林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规划至2020年,全区森林旅游产值达3亿元。

(2)实施方案

a、加强森林风景资源保护与建设

以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为主要建设单元,以旅游开发区为建设主体,全面加强林相改造,在旅游景点栽培色彩明亮林木,在旅游道路两侧和旅客休憩区栽培遮荫较好树种,在游乐区适当栽培果树花木,提高森林资源的景观效应。

b、加强科普宣教设施建设

以区教育科研文化单位为主体,建设生态科教中心。以百丈峰森林公园、蒙山等风景名胜区为主要建设单元,建设森林资源网络信息平台。

(3)总体布局

以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依托,充分融入新余市的旅游服务网络,设计森林旅游专线,努力做到与江西大旅游圈互动。依托全市二条线路,分别是风情山水游:仙女湖——九龙山——孔目江湿地公园——袁河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市区风景园林;森林生态游:百丈峰——蒙山——洞村——仰天岗。逐步开发建设以亚热带天然阔叶林为依托的森林生态游,以森林风景区为依托的休闲度假游,以深山密林、草甸为依托的登山探险游,以湖泊、河流、水库等为依托的水上康乐休闲游,以环境宣传及教育为目的的森林科考游,以孔目江湿地生态系统为依托的湿地观光游,以环城森林旅游资源为依托的城郊生态游等各具特色的森林旅游产品。

3.林下经济产业

(1)规划目标

2020年,林下种植经济作物达3万亩。通过发展林下种植,提高了单位面积土地产出,促进林业产业从单一利用林木资源产生效益的传统模式,向森林资源、林地资源综合利用的模式过渡,实现了林上林下的双增收,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产值2亿元。

(2)实施方案

a、林下作物培育工程

选择适应目标作物适生区,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植物种类,进行合理种植,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达到林地生物多样性。

建设范围:包括全区各乡镇、林场。

建设任务:林下种植经济作物达3万亩。

b、加工企业建设工程

新建一个技术先进、发展潜力大的林下作物产品深加工企业;在产品质量上做文章,形成自己独有的绿色产品系列的产品加工格局。

3)总体布局

根据布局原则和作物生长适宜性,主要布局在全区各乡镇、林场。

4.工业原料林产业

(1)规划目标

2020年,建设高标准集约经营工业原料林基地10万亩,其中实施改培7万亩、新造林3万亩。基地建成后,建成人造板8万亩工业原料林基地,建成大径材2万亩的工业原料林基地,每年可提供木材4万立方米。

(2)实施方案

a、现有林分改造

规划现有低效林改造7万亩。其中杉木3.5万亩;湿地松2.5万亩;阔叶树0.5万亩;毛竹0.5万亩。

b、工业原料林新造

规划新造林3万亩。其中杉木1.5万亩;湿地松1万亩;泡桐1万亩;乡土阔叶树0.5万亩。

 (3)总体布局

渝水区南部地区:良山、百丈峰、珠珊、南安部分地区,以松木、毛竹、阔叶树、杉木为主的纤维、人造板用材及大径材工业用材林建设为主。

渝水区北部地区,以杉木、松类、毛竹及为主的纤维、人造板用材。

5.花卉苗木业

(1)规划目标

2020年,新建设苗木花卉基地0.4万亩,总面积达3万亩,林木种苗花卉业产值达到1.5亿元。

(2)实施方案与布局

建设三种类型花卉苗木生产区,在主城区建设以生产鲜切花、盆花、盆景、草坪、园林绿化苗木为主的花卉苗木生产区;在近郊建设以生产园林绿化苗木为主的花卉苗木生产区;在山区建设以生产特色花卉,盆景根艺为主花卉苗木生产区,在品种选择上,以绿化观赏苗木为主,重点开发木兰科、樟科、山茶科等主要科属。

沿清萍公路、沪瑞高速、上新公路等主要公路干线,在罗坊、下村、珠珊等乡镇及单位新建立或扩建若干个花卉苗木种植示范基地,每个基地在千亩以上。

6.林果业产业

(1)规划目标

规划到2020年,林果业总产值达到5亿元。

(2)实施方案与总体布局

主要发展种植新余蜜橘、椪柑、黄花梨、枇杷等果树,在品种结构上,以新余蜜橘为主。根据渝水区果树各树种生态适应性,合理布局在渝水区七里山果业带,主要包括新溪、南安、姚圩、罗坊、下村、人和、鹄山、水北。

(三) 全面加强森林经营

 “十三五”期间,要把森林经营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实行可持续经营的方针,逐步实现森林经营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

 以林业分类经营为前提,分别对商品林和公益林采取不同的经营机制和政策措施。逐步放开商品林的森林经营活动,由各种投资主体自主决定经营方式和经营力度,提高商品林的经济效益。研究出台相关的技术规程和监管措施,对商品林的经营活动实行技术指导和有效监管;立足于公益林森林多功能多效益的发挥,加大封山管护等森林经营力度,增强公益林的生态功能。加大对人工纯林的改造力度,促进形成人天混交林;对阔叶用材树种,采取补植、除密等特殊经营措施,实行定向培育。建设一批森林经营示范点,不断探索优化林分结构的最佳模式,推动全区森林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一)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构建新型林业经营体系

1.创新林地经营方式,实现林业规模经营

积极发展家庭林场。鼓励和引导林农以亲情、友情为纽带,发挥经营大户的作用,将承包经营林地联合组建面积达500亩以上的家庭林场。规范发展股份林场和联营林场。对联户承包、个体承包的林地林木,鼓励组建股份林场,将林地面积林木蓄积份额量化到户,建立健全股份经营管理制度。大力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鼓励林农组建经济林、用材林、毛竹林、苗木花卉等紧密型和非紧密型专业合作社,并采取“合作社+林农”模式,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引导村级组织对出让的林地合同到期、林木采伐后,依法将采伐迹地逐步收回,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鼓励发展“公司+基地”租赁经营模式。大力发展高产油茶等经济林和速生丰产林的林地租赁经营模式。积极推广经济林套种中药材和草本植物,充分发挥林地的综合效益和生态效益。

2.搭建森林资源流转平台,引导林权规范流转

规范森林资源流转。健全完善区林业产权交易中心运行制度,形成统一、规范和有序的林权流转平台和信息发布机制,鼓励和引导林农以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多种方式流转林地承包经营权。允许有固定职业、有稳定收入的进城农户承包经营林地、自留山长期转让。同时,进一步规范流转合同,明确流转期限,并依法办理有关手续。探索生态公益林林权流转。积极向上争取财政资金,探索从水电、旅游业等收入中提取补偿资金,通过多种途径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在确保生态公益林主体用途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生态公益林的多种效能以及商品林的林荫空间,积极推行林上与林下、林木与林地、森林生态景观与林木所有权分开,通过租赁、入股、合作等方式,流转给专业大户和企业经营,发展林下经济,开发森林生态旅游。建立森林资源交易平台。加快建立健全森林资源流转服务平台,完善产权交易中心功能,为森林资源流转提供信息发布、市场交易、法律服务、政策咨询、变更登记等综合服务。加强流转管理,制定林木交易规则和规范化管理办法,强化市场监管机制。

3.调整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效益

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各林业企业和各类林业经营组织要加强森林经营,大力提高林地生产力,推行集约经营,强化森林抚育,加快低产低效林改造,建立更新造林和质量保障机制,推广应用林业新机具;探索实施速生丰产林、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大径材和珍贵树种用材林基地建设,加快笋竹、油茶、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发展,促进森林资源增长、林农持续增收。推进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改革。推行商品毛竹林采伐放开,自主经营。探索主伐皆伐试行“小班经营法”,简化伐区调查设计和采伐审批手续。通过探索,逐步实行林农自主采伐,真正落实林木处置权,调动广大林农造林育林的积极性。

4.拓展林业投资融资渠道,推动资本流入林业

扩大林权抵押贷款。金融机构要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增加办理林权抵押贷款的机构及网点,延长贷款期限,适应林业生产周期长的特点,解决“短融长投”问题;鼓励金融机构实行林权直接抵押贷款,不得强制要求再担保,简化贷款手续,降低融资成本。探索设立林权收储中心,并与金融机构、林业经营组织建立林权抵押贷款风险共担机制。保险机构要进一步提高政策性森林综合保险的覆盖面,积极推行抵押收储林权参加森林火灾商业性保险。支持金融机构推广“免评估”小额林权抵押贷款,推行花卉苗木、竹林、经济林及林下经济产品抵押贷款。对林业金融产品创新和林权抵押贷款制定具体的考核奖励办法,进一步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吸收社会资本投入。

5.加大林业发展支持力度,落实有关优惠政策

要将林业贷款列入贴息项目,争取中央和省上贷款贴息支持;落实好“三免三补三优先”政策。要支持各类林业经营组织发展,认真落实好“三免三补三优先”政策,即:在税务部门备案后免收增值税、免收登记注册费、免收印花税,实行林木种苗补助、林业贷款贴息补助、森林综合保险补助,采伐指标优先安排、科技推广项目优先安排、国家各项扶持政策优先享受,为构建新型林业经营体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6.进一步化解涉林矛盾纠纷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强各类涉林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妥善解决森林资源流转等历史遗留问题。建立健全调处工作责任制,加大林木林地权属争议调处力度。逐步建立林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制度,拓宽矛盾纠纷化解渠道,及时解决林地承包经营纠纷。积极推进插花山林权发证,凡权源依据充分、合法有效、材料齐全的应及时给予登记发证,防止产生新的矛盾纠纷。

(二)构建完备的林业保护体系。重点实施三大工程:

1.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全面推进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建设,重点保护蒙山区域、百丈峰景区;对重点保护区进行造林、补植和封山育林,修复流域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到2020年,主要是通过人工更新、低产林改造、营造混交林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恢复生态公益林的功能,保持生态公益林面积,生态公益林林分结构比较合理、功能比较稳定,基本满足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

2.绿色通道和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加快境内高速公路、省道、铁路等交通干线及两侧一重山绿色长廊建设。加快乡村主干道、房前屋后的绿化美化,加大主要流域森林的保护力度,以城区一重山等部位为重点,加强城市片林、城边林带、城郊森林建设,推进绿色村庄、绿色城市、绿色校园、绿色厂区、绿色社区建设,建设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建设宜居家园。2020年,城区绿化覆盖率达 42 %以上,人均公共绿地达18平方米以上。

3.三防体系建设工程。加强森林火灾预警监测和扑救指挥系统建设,加大森林火灾扑救应急物资储备库、生物防火林带、防火阻隔带建设力度,全面推进专业、半专业化扑火队伍建设,到2020年,计划建设全区生物防火林带550公里,有专业、半专业扑火队伍15支。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预警监测、植物检疫和防治减灾系统建设,加大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应用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强化森林资源监督管理体系

“十三五”期间,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林业分类经营体制相适应的以资源行政管理为主体,以资源综合监测和资源监督检查为两翼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坚持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不动摇,对木竹继续实行凭证采伐,凭证运输,凭证经营加工制度。全面推进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和监督机构队伍建设,改善林政管理和林政执法条件;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包括林木采伐及采伐限额管理、林地林权管理、林业行政执法等在内的森林资源林政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的现代化,提高森林资源管理水平。“十三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执法体制,强化林业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加强林业行政执法机构的基础建设,提高林业行政执法能力。加强林业行政许可管理和林业行政复议工作,运用现代科技和网络技术,建立林业行政执法案件统计、案卷评查,林业行政许可公开发布、业务管理、网上许可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林业行政执法管理的现代化,提高林业行政执法水平。

 (四)实施科教兴林战略。

 1、 加快林业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提高科技贡献率。“十三五”期间,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我区林业发展实际的科技体制,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充分整合现有的创新资源,建设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培育一支高素质的林业科技队伍,切实做好林业建设与发展的科技支撑工作。

 2、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和质量技术监督体系。“十三五”期间,重点抓好林木良种及扩繁、不同立地植被恢复、森林资源保护、资源加工利用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稳定基层林业技术推广队伍,加强基层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推广网络;加强林业技术监督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质量监督检验体系,为林业工程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质量保障。

 3、加强林业教育和培训,培养高素质的林业建设人才。一是以提高领导决策能力、科学管理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和业务素质为重点,强化各级林业党政干部培训;二是以培养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重点,围绕企业改革和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积极开展林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三是以提高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为重点,面向广大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再教育,加强基层林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四是结合林业重点工程实施和实用技术推广,加强林农素质教育。

六、保障措施

     (一)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增强林业发展活力

    1、实行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按照国家《公益林认定办法》和有关政策规定,将全区林业划分为公益林业和商品林业两大类,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政策措施。公益林业按公益事业进行管理,以各级政府投资为主,吸收社会力量共同建设,严格控制采伐;商品林按基础产业进行管理,以市场为导向,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政府给予必要的扶持,实行灵活多样的经营利用形式。加大盘活山场资源的力度。

     2、加速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鼓励各社会主体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等形式参与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流转,及时办理权属变更和相关手续,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积极引导发展森林资源评估机构,规范森林、林木和林地的资产资源评估行为,为依法流转服务。培育活立木市场,促进森林、林木的合理流转。

    3、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大力鼓励各种社会主体和个人投资发展林业,参与林业建设,为非公有制经济主体投资林业搞好林政管理和技术服务,提供宽松环境,稳定“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允许业主对依法拥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自主经营,并允许继承和转让。

  (二)坚持科技兴林

  大力推进林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林业技术,提高林业建设科技含量。重点工程建设与林业技术推广要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把科技成果推广作为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各类林业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切实加大对林业职工的培训力度,提高林业建设者的整体素质。要充分调动林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积极开展科技承包和技术服务。

  (三)坚持依法治林

  1、认真贯彻执行保护森林资源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强化林业部门管理森林资源的职能,严格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严禁随意采挖野生植物。加强林业执法监管体系建设,强化执法监管职能,对各类社会主体执行涉林法律法规、履行生态建设义务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完善执法监督制度,推行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和公示制,自觉接受各级党委、人大和社会舆论对林业执法工作的监督。建立健全举报制度,方便公众监督。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变“事后追究”为“事先防范”,将监督关口前移。进一步加强林业执法监管体系建设,充实执法监督力量。加强森林公安机关和队伍建设,强化乡镇林业工作站林业执法职能。

2、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森林防火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林区内各单位在当地人民政府领导下,按照“预防为主”和“谁所有、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加强森林防火机构和专业扑火队伍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抓好林区火源管理和森林防火指挥中心、防火隔离通道、生物隔离带、防火通讯工程建设、实行综合防治。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推行林业建设任期目标责任制。对林业建设的主要指标,实行任期目标管理,严格考核、严格奖惩,并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执行。各级地方党委组织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把责任制的落实情况作为干部政绩考核、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要坚持规划、任务、责任三落实,要坚持工程资金的专项使用。工程建设的进展情况,要定期检查、定期通报。建立重大毁林案件、违规使用资金案件和工程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规定的,要严格追究有关领导人的责任。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投身国土绿化事业。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