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发展规划  >  

渝水区农业局十三五规划

发布时间: 2016-08-25 08:49:00 来源:渝水区农业局
 

渝水区农业局十三五规划

一、2014年主要农业经济指标

“十二五”期间,我区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村稳定、农民增收这个奋斗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手段,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到2014年农业总产值达到25.3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970元。其中2014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8万亩,单产422公斤,总产32.9万吨;油料作物播种面积8.45万亩,单产137公手,总产1.16万吨;新余蜜桔种植面积10万亩,挂果面积6.5万亩,总产量9.5万吨;棉花播种面积3.71万亩,总产0.45万吨。2014年生猪年末存栏232940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29730头;生猪出栏444996头,增加5.2%。牛饲养量98305头,其中出栏42648头;羊饲养量8150头,其中出栏3999头;家禽饲养量430.92万羽,其中出笼266.92万羽。肉类总产量45924吨,比上年增产6.3%。其中,猪肉产量36490吨,增产7.8%;牛肉产量4691吨,禽蛋产量4439吨。2014年水产养殖面积48280亩,水产品总产量19032吨,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17494吨;捕捞水产品产量1538吨;特种水产品产量5163吨。全区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100多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0家,市级龙头企业56家。全区76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额163710万元,其中省级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额80643万元。全区范围内有一定知名度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23家,其中年经营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景点10个。发展了罗坊白莲观光点、良山八石休闲农庄、界水联盟有机蔬菜采摘基地等休闲农业点。依托当地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开发设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分布在全区50%以上的乡镇区域,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带或集聚区;主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人文内涵,形成了吸引力较强的体验项目和餐饮、服务功能。旅游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富民兴农效果显著,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对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循环经济的理念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走生态文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科技进步、管理科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把我区建成全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核心区、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主产区、生态农业示范区、高效经济作物带动区、农民收入快速提升区和农村改革试验区。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方向,实施项目带农,科教兴农,可持续发展促农战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精细农业、集约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进程。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及基地认证步伐,推动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农业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方向发展,实现农业经济跨越式发展。

三、“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基本原则

1优势区域布局原则。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根据各乡镇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竞争优势等进行特色化布局,着力打造“东粮西菜,南桔北茶”的产业格局,促进特色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不断形成优势产区,以提高我区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强农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2产业化经营原则。力求每个主导产业都有龙头企业作为依托,主导产品有明显的供给区域和消费层次定位,产业发展有加工、经营和技术网络的支撑,使整个规划纳入产业化经营的轨道。

3市场化运作原则。通过采取政策引导、法律规范、市场运作等手段,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包括开发东部沿海产品销售市场和建立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培育完善农业生产要素市场,搞活土地、果园、水面等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打破所有制界限,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4标准化建设原则。按照农业部、江西省主要优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我区主要优势农产品逐步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

5依靠科技进步原则。针对区域特色,全面实施良种良法配套工程,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四、“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总体战略

1、生态保障战略 

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强化条件和手段,提高监管能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农村能源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健康养殖工程、绿色植保工程,水体修复和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建设项目,加强农业环境资源监测评估等基础性工作,创新生态补偿机制,确保我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持续改善,为农业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目标提供基础保障。

2、基础先行战略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按照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田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要求,抓好工程建设质量。加快农产品产后处理、加工和流通为重点的市场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生态农业发展坚实的基础条件。

3、科技支撑战略

落实国家关于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部署,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加快重大技术研发创新,创新技术推广机制,巩固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应用,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大力推广普及生态农业技术。

4、产业化推进战略

财政加大投入力度,并争取国家各项支持,整合资金项目,扩大招商引资,集中力量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营组织,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后处理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创建江西名特优产品品牌,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通过农业产业化,推进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品种特色化、品牌名优化、市场国际化。

按照生态保障战略、基础先行战略、科技支撑战略、产业化推进战略,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实现农业增效、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的目标。

1建设六大优质农产品基地。一是依托百乐公司、顺福米业等龙头企业,建设40万亩绿色优质大米基地;二是依托珊娜公司、力上公司等龙头企业,建设15万亩绿色新余蜜桔基地;三是依托新余市草根牛业开发公司等龙头企业,建设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肉牛基地3;四是改造1万亩袁河流域池塘,培育发展千亩特种水产基地;五是依托江西欣怡实业有限公司、新余市雨林园艺有限公司等建设5万亩高新经济作物基地,其中铁观音茶2万亩、中药材种植3万亩;六是依托渝洲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建设万头以上优质瘦肉型生猪基地8个。

2做强五大优势产业。从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培育新余蜜桔、壮大优质稻、生猪、特种水产、高效经济作物等优势特色产业链条延伸,实现优势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

3实现三个优化。一是农业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努力实现高效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比例达70%以上,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例达40%以上。二是品种品质更优化,努力实现水稻优质率达100%,养殖品种优质率达85%以上。三是产品质量更安全,大力推行农业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标准化生产,到2020年主要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率达85%以上。

五、“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主要目标与布局

(一)“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主要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区要重点在粮油、水果、畜禽、水产等优势主导产业上实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经营格局。

1、粮油生产:2020年末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达到36万吨。到2020年末,油料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5万亩,总产达2025万吨。

2、果业在全区新余蜜桔在现有10万亩,产量9万吨的基础上, 2020年总面积达到15万亩,产量22万吨,创产值5.5亿元。

3、经济作物:棉花面积稳定在4万亩左右,棉花总产稳定在4100吨以上。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由现有1万亩发展到3万亩。全区茶叶种植面积由6000亩发展到2万亩,

4、畜禽养殖:2015年,全区肉类总产量5万吨,禽蛋产量4900吨,,分别比上年增长8.9%、11.4% ;生猪出栏47万头,存栏25.5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5.6% 、9.4%;牛出栏5万头,存栏6.5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17.4%、16.7%;家禽出笼320万羽,存笼180万羽,分别比上年增长19.8% 、9.8%;全区畜牧业产值13.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0%以上。

2020年,全区肉类总产量6.7万吨,禽蛋产量0.7万吨,年均分别增长6.8%、8.6%;生猪出栏58万头,存栏32万头,年均分别增长4.6% 、5.1%;牛出栏8万头,存栏9.5万头,年均分别增长12% 、9.2%;家禽出笼480万羽,存笼260万羽,年均分别增长10%、8.9%。全区畜牧业产值1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0%以上,比2015年提升10个百分点。

5水产养殖根据我区渔业生产,现有条件、技术水平和人、财、物力等情况综合考虑分析至2015年,全区水产品总产量达1.96万吨,其中特种产量0.54万吨,渔业总产值2.95亿元,2020年全区水产品总产量达2.2万吨,渔业总产值3.3亿元。其中特种产量0.68万吨,年平均增长3.2%4.7%,养殖面积48500亩,基本持平。

6、农村能源建设:大力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和大中型规模养殖场沼气工程,每年新建大中型规模养殖场沼气工程4处以上,至2020年末达到32处以上,实现1000头以上养猪场全部建池的目标,示范区内畜禽生产企业全面实现粪污无害化处理。对江西新余罗坊镇大型沼气集中供气项目进行扩建,新增3000户集中供气用户,集中供气用户将达到6000户。

7、农业机械化:2020年示范区农机总动力达到45万千瓦,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5%,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2%。实现农机作业机耕面积46000公顷,机耕水平达88%,机收面积42000公顷,机收水平达85%,机插面积12000公顷。

(二)“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重点任务

1、巩固提高绿色优质水稻产业

   继续贯彻执行国家稳定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扩大优质粮种植面积,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扩大高产稳产、抗灾保收面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和加强渝水区粮食重点县地位。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优化质量、增加效益的发展思路,力争全国优质粮生产基地项目,大力推进高产创建、高标准粮田建设、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力争完成投资5亿元,实现全区粮食优质高产。

2、做大做强新余蜜桔产业

在全区现有新余蜜桔10万亩的基础上,以力上果业公司、珊娜果业公司、蒙山果业公司三大果业龙头企业为基础,建设七里山、罗坊、蒙山三大万亩新余蜜桔示范区基地。七里山万亩新余蜜桔示范区基地,包括姚圩、南安、新溪等乡镇;罗坊万亩新余蜜桔示范区基地,以罗坊镇为主;蒙山万亩新余蜜桔示范区基地,包括人和、鹄山、下村、水北等乡镇。通过新开发和高接换种,在20162020年期间,每年新增1万亩新余蜜桔,每年投资1亿元,共计投资5亿元;在20162020年期间,每年投资1.6亿元建设新余蜜桔品质提升工程,共投资8亿元;到2018年和2020年各完成建设一条新余蜜桔采后商品化处理线,每条投资5000万元,共投资1亿元;到2019年末建设完成一座5000吨现代化新余蜜桔冷藏库,投资5000万元;在2020末建设完成一个新余蜜桔桔汁加工成,投资1亿元。预计在2020年末全区蜜桔面积达到15万亩,总投资15.5亿元,产量22万吨,创产值5.5亿元。

3大力发展新兴高效经济作物产业

调整经济作物种植结构,抓好渝北经济作物产业园建设,大力引进和种植经济效益高的特色经济作物。通过建设核心3万亩中药材基地,2万亩茶叶种植基地,辐射带动水北镇其他村委及鹄山、人和、下村、罗坊等乡镇。实现总投资2.8亿元,产值6.9亿元。

4、强化畜牧业发展后劲

按照立足市场,调整结构的要求,发展规模养殖、开拓畜产品深加工,通过畜禽生态养殖工程、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水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牛改良网体系建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项目建设,全区投入资金约10亿元,狠抓生态畜牧小区建设、畜产品质量安全,激发畜牧业发展后劲,实现畜牧业跨越式发展;建立比较完善的畜牧业良种繁育体系、疫病防控体系、无害化处理体系、饲料生产体系、畜产品加工体系和市场营销体系,增强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畜禽养殖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快速发展,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畜产品加工能力和技术水平明显提升。

1)生猪产业:选择罗坊镇、水北镇、新溪乡、南安乡作为我区生猪重点发展区域,主推杜长大三元杂交品种组合。

2)水禽产业:建立袁河水禽优势带:将罗坊、姚圩、南安、新溪等乡镇作为水禽发展重点乡镇,主推品种是:山麻鸭、吉安红毛鸭、兴国灰鹅等。

3)肉牛产业:以罗坊、南安、姚圩、水北、鹄山、人和等乡镇为重点,建立袁河流域优质肉牛生产带和渝北肉牛生产基地,采取“千家万户抓繁殖,规模场(户)、小区抓集中育肥”的肉牛生产模式。主推品种是夏西本、西本杂等良种肉牛。人工牧草基地:在肉牛发展的重点乡镇,建立草畜配套的优质牧草种植和草产品加工基地。

    5、深挖水产业发展潜力

   充分利用全区的水面资源,积极对接中心区域城市,着力挖掘水产潜力,大力推进“水中兴特色养殖”。“十三五”期间,力争每年改造袁河流域池塘2000亩,到2020年末改造精养池塘l万亩,平均单产超1000公斤以上。主推有机鳙鱼、鳜鱼、小龙虾、黄颡鱼、甲鱼等五大产业为重点,推动休闲、观光特色渔业的蓬勃发展,力争休闲渔业、特种水产产值占渔业产值的70%以上。在布局形成“一个基地、两个示范片、三个养殖区”发展格局。

    一个基地:即以龙门口水库幅射区为中心的商品鱼生产基地,重点发展有机鳙鱼。总投资2500万元。

二个示范片:即常规鱼高产养殖示范片和特种鱼养殖示范片。总投资400万元。

三个养殖区:即北部丘陵水库、池塘养殖区,重点发展鳜鱼、甲鱼;中部袁河平原池塘,湖泊养殖区,重点发展小龙虾、黄颡鱼.南部高丘水库,池塘养殖区,重点发展鳙鱼、甲鱼。该项目总投资200万元

6、加快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

对我区农产品产地进行三类重点区域(工矿企业周边农区、污水灌区、大中城市郊区)和一般农区划分和土壤采集检测,明晰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分布、特征等基础信息,开展产地安全等级划分,摸清农产品产地及其周围环境污染历史与现状对我区农产品产地土壤检测出重金属超标的点位进行水稻谷样的采集和分析检测;对渝水区辖区内15万亩重金属污染耕地展开修复治理。预计污染修复工作投入资金9亿元。

7、大力推进渝水区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园建设

围绕我区优质稻生产、生猪生态养殖、新余蜜桔三大主导产业,依托现有的正合公司大型沼气集中供气及有机肥生产基地,全力打造一条“N+2+N”的三位一体循环生态农业模式,采用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市场运作的模式,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有机肥生产为核心,带动养殖和种植各产业链的无缝衔接,逐步建立示范区起“猪--稻(果)”循环农业体系。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和区域布局。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努力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到2020年末,完成投资3.85亿元,建立1万亩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中心、10万亩新余蜜桔、1万亩有机稻基地;中心有机肥基地,年产5万吨固态肥和10万吨液态肥。

8、大力推进全区农机普及率

以四大农机项目建设为依托:农机购置补贴项目、水稻全程机械化工厂化育秧基地建设项目、农机停机棚建设项目、青园南方农机城二期建设项目。依靠大项目,发展大农机,服务大农业。

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农机购置补贴文件精神,充分发挥补贴政策效应,年均争取国家投资1000万以上,总投资2亿,加快渝水农机化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大力提高农业化普及率,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启动水稻全程机械化工厂化育秧基地建设, 以合作社及农机大户为示范, 在粮食主产区建设10个工厂化育秧基地,总投资4000万。水稻机械化工厂化育秧基地包括育秧大棚、自动喷灌系统、自动温控系统、育秧架、棚内管网道路、育秧盘、秧苗运输设备等;争取农机停机棚项目建设,在全区建设停机棚25个,总投资100万。在田头村尾建设停机棚主要是棚体建设、地面硬化、道路修建等;做好青园南方农机城二期项目建设,以会展中心、电商平台、商务中心、金融机构、展示中心、品牌5S店为建设重点,二期项目投资2亿元。

9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

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到“十三五”末期,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家,打造八个年销售收入10亿元的龙头企业,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总投资15亿元,年销售收入达120亿元以上

二是做大农业生产基地。继续稳步做强粮食、水果、蔬菜、花卉苗木、生猪、肉牛、油茶、水产、棉花九大农业产业,推行支柱产业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创建大米加工、新余蜜桔种植及加工、油茶种植加工、畜禽养殖及加工、林木花卉种植销售“五大”产业集群,促进生产基地与加工型龙头企业紧密结合,建立各类种、养生产基地100个与龙头企业挂钩,实现总投资2亿元。

三是做大农产品品牌。巩固现有品牌,力争“十三五”末期,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50个,实现总投资0.5亿元。

四是做大农产品流通。充分利用现代物流体系,组织民间贩运户直接进入农产品运销,推行直销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流通;鼓励农产品进入超市销售,着力组建果品、蔬菜、水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三个,实现总投资0.5亿元。

五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积极引导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十三五”末期,我区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200家以上,推行合作社规范化管理,实行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对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实现新型利益联结,完成总投资1亿元。

10、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村环境、促进生态保护、扩大农民就业、推动城乡互动、促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不仅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而且可以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农村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转化升级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到“十三五”末期,发展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220个,总投资达6.8亿元,实现年接待总人数132万人次,年收入12905元。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