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发展规划  >  

渝水区“十三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2017-08-28 来源:渝水区教育体育局
 

渝水区“十三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系列宏伟目标的最终实现期。是渝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胜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必将迎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十三五将是我区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发展到优质均衡发展的五年。

《渝水区十三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江西省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2011—2020年)》《新余市渝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设计了渝水教育的发展蓝图。十三五时期,渝水区将以教育内涵优质发展为主线,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区建设,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全力提升教育质量,在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建设、教育队伍整体优化、教育信息化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获得感。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渝水区将教育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工作,放在民生建设首位,坚持教育优先、优质均衡发展战略,在一系列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实现了教育快速发展,为“十三五”时期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学前教育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十二五”期间,我区学前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办园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至2015年全区幼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0%,与2010年全区三年毛入园率65%,提高了25个百分比。目前我区有幼儿园176所,在园幼儿25680人,其中省示范性幼儿园5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5所,全区乡镇都建有中心幼儿园。

义务教育阶段基本均衡。“十二五”期间,我区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乡教育围绕校园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教师素质一样高、管理水平一样好的目标,加大了教育投入,合理配置了教育资源,优化了教育结构,开展农村中小学校园标准化建设,缩小了城乡教育差别,变教育难点为教育亮点。目前,全区有中学15所,完小41所,教学点46个,在校中小学生42268人,其中小学生32355人、初中生7058人,高中生2855人。近年来,我区先后获得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全省两基工作先进县(区)、全省学校规范化管理年活动先进单位、全省教育创新年活动先进单位、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县(区)等荣誉称号。

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十二五”期间,全区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2.7%,高中阶段办学水平明显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进一步提高,优质教育资源迅速扩大,在“十二五”初期渝水七中升为省级重点高中,全区90%以上普高学生在优质高中就读。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十二五”期间我区加大教育项目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五年来,我区累计投入中小学基建资金达6亿多元,新建了渝水六小、仙来学校、良山一小、鹄山地步小学、水北钱圩小学,改扩建了15所中学、39所完小,教学点全部达到省级标准建设要求。新增校舍面积20万平方米,新增图书资料20余万册。全区各学校基本按标准配备功能室(房) ,新添电脑3500台,多媒体教学平台480套。目前,全区生均校舍面积小学21.8㎡,初中48㎡,普通高中75㎡,小学生平均图书拥有量为17册,初中30册,高中35册,全区完小以上学校基本完成了“三通二平台”建设。

教育管理不断加强。一是师德形象进一步改善。每年都对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敬业爱生,为人师表的教育,开展师德师风标兵评比。二是师资水平明显提升。“十二五”期间我区在总量超编的情况下,为改善教师队伍学科、专业和年龄结构,面向社会招聘了198人。为了开阔教师视野,积极汲取先进教育理念,科学合理安排教师外出参加培训、校际交流、竞赛观摩、学习考察等。三是教师从教行为进一步规范,我区坚持依法治教、从严治教,不断提高教师职业意识,进一步规范教师职业行为,严禁学校在节假日有偿补课,杜绝教师有偿家教。

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全区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深入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五年来,我区中小学参加国家、省、市各类竞赛共有1257人获奖,15人被评为省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262人被评为市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高考成绩逐年提升,本科上线率达 9.5 %

“十二五”期间教育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主要指标

2015年

1、学前一年教育毛入园率(%

2、学前二年教育毛入园率(%

3、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

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6、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

7、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

8、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9、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含学前教育)

10、学生、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

11、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比例

95

90

90

98

92

50

80以上

13.5

10.5

85以上

高于GDP增长比例

二、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渝水区深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迈向全面小康的决战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升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法治渝水建设的推进期。渝水教育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全面提高服务小康社会目标的能力。

国家发展新阶段、新理念提出教育发展新要求。“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关键五年,要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全面依法治国为保障,以全面从严治党为关键,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这就要求教育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共识,深化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更加注重需求导向,更加注重布局调整,更加注重投入效益,更加注重供给侧改革;要深入研究新时期教育系统党建工作的特点,认真落实党组织在思想、宣传、干部等工作中的主体责任,更加注重党风廉政建设,坚决维护安全稳定;要不断完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不断增强法治意识、提高治理能力,落实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要求;要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工作重点,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教育队伍整体素质,深入推进教育内涵发展,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渝水发展新战略、新格局带来教育发展新机遇。我区“一厂一路一基地”等重大投资项目的强力推进,以光伏发电应用、装备制造、光电信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规划了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和可能。“全面两孩”政策对教育布局、资源配置、学校管理和全区教育人力资源储备提出新挑战和机遇。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加强大数据搜集、处理和有效利用,做好人口变化的跟踪预测和教育需求的动态分析,完善资源和装备供给机制,善用机会,未雨绸缪,科学应对。

我区发展新定位、新目标赋予教育发展新任务。“提前一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区域发展目标,为教育带来了发展机遇和创新挑战。优势和压力、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决定了我区必须大力推进教育强区建设,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科学建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显著改善教育发展人文环境,显著提高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努力解决区域教育人才吸引力不够、现有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要把留守农村学校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发展人才作为渝水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以高素质教育队伍办好高水平的渝水教育,增强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获得感。

第二章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方针政策,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依法治教,坚持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区域发展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先导,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先进教育理念为引领,以高素质教育队伍和教育信息化应用为支撑,扎实推进教育强区建设,强化基础教育的普惠性和公平性,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保优势、补短板、增动力、提品质,培育优质渝水教育品牌,全面提升教育发展水平,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人才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优先发展。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育现代化放在民生建设的首位。坚持政策优先,确保教育发展保障政策落实到位;坚持规划优先,科学规划教育布局,保障教育配套建设优先到位;坚持投入优先,保障教育投入生均水平逐年提高;坚持人才优先,把教育投入和资源配置的重点转移到提升教育队伍整体素质上来,保障人才队伍优势。

坚持育人为本。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观,以教师为主导,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优质均衡。把优质均衡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保障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建立健全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实行教育公共资源向农村学校,向薄弱学校倾斜的政策。重点推进全区范围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落实扶贫助学政策,不断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发展和办学水平差距。强化优质带动,推动共同发展,加强名校(园)建设和名师培养。协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特长特优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优质均衡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力促管办评分离,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新机制,扩大办学自主权。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优质均衡义务教育,普及高中教育,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建立现代化学校管理制度和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坚持服务发展。紧紧围绕渝水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质量和办学效益,满足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促进教育与经济紧密融合,着力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大力实施教育强区战略,到2020年,建成公平优质、开放多元的现代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法治人文、务实高效的教育发展保障体系,建设义务教育先进区、教育信息化示范区,实现教育现代化。

教育公共服务更加公平优质。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显著提高。素质教育更加扎实深入,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全面普及公平、有质量和包容发展的15年基本教育。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更加普惠多元。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到2020年,省、市级优质幼儿园达50%以上,每个乡镇建成1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构建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更加均衡优质,通过实施城区学校扩容工程、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工程、中小学运动场建设五年规划工程、中小学现代化达标工程和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全面改善城乡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到2020年,全区义务教育阶段现代化标准学校比例达90%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高中教育更加多样特色,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办学。鼓励渝水一中开发有特色的学校课程,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到2020年,逐步实现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全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关心支持特殊群体教育发展。健全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保障机制,关爱农村留守少年儿童,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计划。民办教育更加科学规范,推进公办、民办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学实现一体化归口管理。

教育发展保障更加全面有力。继续加大教育投入,用于保障教育人才队伍优质发展的投入显著增加。教育布局和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资源优化、整合力度进一步加大,学校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的保障机制更加完善。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保障机制,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完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加快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强教育信息技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中小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电教教材应用水平;积极发展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和线上教育,努力形成终身教育体系。教育治理现代化有效推进,教育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全部形成并规范运行,涉及民生利益的重大教育决策全部通过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环节,学校章程建设的民主参与程度和科学化水平全部达到规定要求,区域注册中小学(幼儿园)全部实现挂牌督导,义务教育学区全部建立“五位一体”的共商共治机制。教育发展软环境明显改善,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显著,政风行风良好,学校文化内涵和品位显著提升,教育发展专业化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整体教育队伍显著优化。教育队伍总量保证充足,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基本实现人岗相适、人尽其能。通过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乡村教师激励机制、城乡教师交流机制等,推动财政投入、教育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素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到2020年,教育系统公办幼儿园专任教师80%以上达到规定学历,公办中小学专任教师100%达到规定学历,教师全员参加远程教育及教育教学基本能力培训,实现干部教师素养提升培训全覆盖。通过“名师工程”加强培养特级教师、国家及省部级优秀教师等优质高端教育人才。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力促管办评分离,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新机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坚持素质教育方向,实施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和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教育影响力和满意度显著提升。学校办学成效、教师业务能力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进入全市先进行列。一批名校、名师和杰出学生受到社会高度关注。群众教育满意度保持在较高水平。“渝水教育”逐步成为人民普遍认可的优质教育品牌。

“十三五”期间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

主要指标

2020年

1、学前一年教育毛入园率(%

2、学前二年教育毛入园率(%

3、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

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6、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

7、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

8、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9、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含学前教育)

10、学生、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

11、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比例

99

95

92

99

97

60

90以上

14.5

12

95以上

高于GDP增长比例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深化以行为规范养成为基础的学校德育制度建设,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服务渝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的全过程,探索建立具有本区特色,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适应青少年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德育模式,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增强青少年学生认识自我,与人共处,适应社会的能力。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实施和管理制度,提高统一课程的实施水平,建立地方化、校本化课程,打造具有抱石文化、渝水民间文化等具有地方乡土特色的校本课程,充分挖掘每一所学校的历史资源、乡土资源、优势资源,培育有特色的学校,有特长的教师,有个性的学生。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坚持健康第一,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增强学生体质,加强健康教育,重视心理健康和养成教育,加强美育。重视学生实践教育,教育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增强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体局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不以升学率对学校进行排名,不以升学成绩作为唯一的奖惩标准。中小学校要改进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严格作息时间,保证学生足够的睡眠时间。倡导家长和社会各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强化政府对学前教育管理的职责。各乡镇(办)将学前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加大公办幼儿园的发展力度,加大财政对幼儿园建设的投入,积极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学前教育机构。做好布局规划,提高办园质量,到2020年省级优质幼儿园达50%以上,能够满足社会需求。

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各乡镇(办)要承担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主要责任,乡镇政府负责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积极抢争“农村学前教育示范镇(乡)”。到2020年,每个乡镇建成1所有一定规模的省级示范性幼儿园,有条件的行政村,创办一所幼儿园。

加强学前教育管理。严格执行幼儿教师准入制度,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强化保健教师、保育员、营养员的培养培训,普及科学保教方法,加强对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监管,防止“小学化”倾向,密切幼儿园与家庭的保教合作,提供多样化的学前教育指导和服务。

三、构建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

高度重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继续依据区域特点和群众需求推进教育资源优化重组,实现教育合理布局,提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保障公办学校全面就近入学。各级政府要把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抓。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重点围绕教育布局要合理、办学条件要相当、上学机会要平等、教育质量要均衡等方面下功夫。通过改造薄弱学校、加大教师交流、调整学校布局和新建学校等措施,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差距,让所有孩子都能公平地接受教育,平等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加强来渝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管理与服务,保障符合入学条件的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化综合改革,构建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办学条件更加完善、师资配置更加均衡、教育管理更加高效、教育质量更加优质的学区发展新格局。深入研究中考改革政策,探索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课程体系和实施策略,加强学科实践活动课实施指导,探索学段衔接培养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落实好市、区级各项中招政策,确保实现高中免费教育。

均衡配置优质教育资源。全区各校到2020年教育资源配置全面达到均衡。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教师配置、学校建设等方面向农村倾斜。逐步消除择校现象。消除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现象。

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水平。根据渝水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和人口的变化趋势,合理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到2020年,在城区新建4所学校,改建扩建街道办事处所辖小学。努力解决大班额问题,逐步推进小班化教学,小学每班45人、初中每班50人以下。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推动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到2020年,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建成现代化标准的学校比例达90%以上。

四、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20年,逐步实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全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

全面提高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学习。鼓励渝水一中开发有特色的学校课程,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建立学生发展的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方面指导。

推动学校多元化发展。支持高中学校开展自主办学和育人模式改革。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制度、服务体系和评价办法,营造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有利环境。根据高中学校办学需要和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鼓励学校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学生多样化成才创造条件。鼓励学校办出特色,打造多元化成长成才的渠道。深入研究国家、江西省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政策,切实推进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变革。

五、关心和支持特殊群体教育发展

健全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保障机制。坚持政府负责,确保流动就业人口随迁子女由当地学校充分吸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到2020年满足务工子女进城就读。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少年。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计划,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补助标准,扩大高中学生和在校大学生资助比例。

完善普通学校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制度。坚持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吸纳残疾学生就读的特殊教育,建立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制度,促进残疾学生与正常学生融合,鼓励和支持普通学校接收残疾人入学,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鼓励和帮助残疾人完成高中、高等教育。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适应教育现代化教育发展要求,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和校长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模式和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重点培养一批学校教育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和校长,培养造就一批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教育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选派校()长和名师赴教育发达地区或院校培训学习,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建立有效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足额配备教师。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城镇中小学教师在评聘高级职务(职称)时,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进一步完善制度和措施,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对在农村学校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建立教师交流制度,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六年的校长原则上可异校交流。

加强师德建设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热爱事业,关爱学生,言传身教,自尊自励,以人格和学识魅力感染广大学生,赢得社会尊重。完善师德规范,建立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健全师德与业务并重的教师考核激励机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聘任、进修深造和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实施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教育行政部门将师德建设工作列为评估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每年表彰一批师德先进集体和个人。

强化教师教育工作。依托教师教育培训机构,建立覆盖全区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网络。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教育培训,逐步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到2020年,培训骨干教师1600人。加强名师建设,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培养30名校长,150名省、市、区、镇学科带头人。建设一支层次结构合理、高素质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学名师队伍。建立幼儿教师队伍培训机制,打造多层次、经常化、制度化的教师培训网络。到2020年,分别达到90%100%

完善教师管理制度。主管部门按规定履行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完善中小学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增强中小学编制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操作性。完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机制。优化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性别比例,使男女教师性别结构逐步合理。加强学校岗位管理,创新聘用方式,规范用人行为,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

改善教师地位待遇。党和政府要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进一步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依法保障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提高农村教师待遇,逐步提高农村教师岗位津贴。落实农村教师住房公积金政策。设立特殊津贴,鼓励教师到农村任教,教师到农村支教期间享受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公办幼儿园在编教师享受中小学教师同等待遇。

第四章  重点项目

未来五年,我区教育改革与发展要着力抓好以下八大重点工程建设。

一、城区学校教育布局调整工程

2020年,在城区新建渝水七小、铁山小学、埠上小学、通洲办学校,改扩建毛家小学、燕子山小学,同时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及人口变化,及时规划新建一些幼儿园。

二、乡镇优质学校整合工程

根据中心城镇建设和学龄人口变化,进一步加大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力度,集中财力,改扩建中心镇中学,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师生吃、住条件,满足广大农民子女就近就地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三、薄弱学校改造工程

力争用五年左右时间,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配齐薄弱学校各种教学配套用房,完善和改造基础设施,使其校容校貌得到彻底改变。到2020年所有寄宿制学校都建有塑胶运动场,建成设施最完备,房屋最牢固,环境最漂亮,家长最放心的学校。

四、中小学现代化达标工程

全面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使中小学逐步达到校舍建筑完备、专用教室齐全、教学设施先进、生活服务设施配套,安全防范措施严密,校园环境宜人的水平。到2020年农村集镇所在地完小建成省级现代化标准学校。

五、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一是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至2020年,小学、初中、高中“生机比”分别达到15110181,多媒体教室拥有率达到100%,实现“班班通”。完善与升级原有校园网工程基础设施,分期建设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的教育宽带专网,形成适应未来5年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础网络环境。到202050%以上学校建有数字图书馆。二是全面开展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使100%的教师达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水平,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改革与研究,打造10所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示范学校。三是2020年建成覆盖城乡学校的教育网络体系和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全社会教育资源,建成内容覆盖各科教育的学习素材、教学课件、网络课程等数字化学习资源网络,为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学生课外学习,居民终身学习提供丰富的多媒体信息资源。

六、幼儿园建设工程

重点加强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到2020年全区各乡镇建有1-2所公办幼儿园,统筹规划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改善现有公办幼儿园办学条件,规范民办幼儿园收费政策,扶持一批质量较高的民办幼儿园。

七、教师专业发展工程

将区教师进修学校建成全区教师学习和资源中心、国培计划项目县培训基地,组织好教师参加短期脱产培训,远程培训项目等,大力推进中小学教学名师培养计划,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和优秀校长到教育发达地区跟班学习,培养一批全省有影响的知名校长和教师,实施幼儿教师、园长培训计划。

八、校园文化建设工程

以“悦读渝水、书香校园”创建为抓手,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厚实师生文化底蕴。大力推广学生阅读考级工作。

第五章  规划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紧密围绕渝水教育改革发展大局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落实“十三五”规划任务提供坚强保证。发挥以区长为组长的教育发展领导小组功能,明确各委办局及乡镇街道的职责,充分发挥教育督导室在教育规划实施中的主体作用,切实推进规划实施。在领导小组统筹下,分解规划目标、任务、项目,明确责任和分工。制定部门实施规划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出台配套政策,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

二、加强环境营造

完善相关政府部门联合执法机制,解决规划实施中的综合性问题。健全规划实施中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妥善处理各种热点问题。完善规划实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为规划实施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完善与区人大、政协就规划问题的沟通机制,加强与社会各界、新闻媒体的及时沟通与协调,形成各方关心、理解、支持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科研引领

加强教育发展研究,强化学术引领,促进规划目标和任务切实落地。组织专门力量解读教育规划,帮助各部门和学校充分理解规划思想,了解规划内容,提高规划实施的自觉性。各部门出台的配套专项实施计划要以研究为基础,充分听取教育专家和群众的意见建议,增强规划实施的科学性。教育研究和培训部门要根据规划内容制定研究课题和培训专题,组织规划实施研讨,提高规划实施的实效性。加强规划实施动态研究,根据反馈、环境和政策变化,及时调整实施策略和保障措施。

四、加强政策和资金保障

强化规划实施政策保障,围绕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及时制定、调整、完善相关政策,各部门要把规划作为项目审批和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加强教育经费保障,完善教育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机制,确保教育投入总量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适应、教育投入结构与教育布局结构变化及教育发展规律相适应、经费使用效益与建设教育强区目标需求相适应。

五、加强督察考核与评价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行政监察、民主监督和社会力量参与工作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的年度评估机制,及时总结、调整、改进各环节工作。认真做好规划中期评估工作,落实进度,总结经验,找准问题,分析原因,及时调整实施策略。自觉接受区人大、政协对教育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重大情况及时向区人大报告。完善与同级政府部门联动的督政工作模式,强化对政府职能部门规划实施工作的督导检查。完善规划实施问责制度。将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实施“十三五”教育规划的情况纳入各级班子绩效考核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