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工作报告  >  

政府工作报告——2004年1月13日在渝水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发布时间: 2004-01-11 00:00:00.0 来源: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04年1月13日在渝水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区 长    杨 文 英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传统农业大区开始朝着现代工业强区、中心城市新区迈进
  2003年是本届政府开局之年,也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步之年。一年来,全区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一条主线、五篇文章”的总体思路和区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绩。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实现31.1亿元(预计,下同),比上年增长12%;完成财政总收入16986万元,增长20.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776万元,增长19.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1亿元,增长30%。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80元,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2895.6元,增长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29亿元,增长8.9%;农行、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19.7亿元,增长23.5%。
  ——潜在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开始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工业发展实现了新的历史性跨越。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加大。市电机厂、市硅灰石(集团)公司等国有企业破产转制基本完成。技术改造步伐加快。良山钢管公司φ139—159mm热轧线、弹簧带钢公司带钢生产线、珠珊吉烨煤化公司等一批技改、扩建项目进展顺利;下村高科技无人下井水力采煤项目进入试产阶段。全区新上100万元以上的扩改项目62个,总投资2.5亿元。品牌创建取得突破。“宝坤”牌钢管、“钢虹”牌配电盘(箱)和“洪鸭”牌皮蛋等荣获江西省著名商标。企业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市橡胶厂被认定为省级民营科技企业;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分别增长29%和46.7%;中小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5.04亿元,增加值9.52亿元,利税2.54亿元,分别增长5.8%、10%、7.1%。从全区产业增幅看,二产增长19.8%,分别比一产、三产增幅高16.4、8.3个百分点;从招商进区项目看,工业项目增量提速,引进的88个项目中,工业生产项目个数和进资额分别占项目总数和实际进资额的54.5%、69.2%。
  ——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取得实质性进展,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荣获全国百个产粮先进县(区)称号。棉花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棉农收入大幅增加。示范园区建设提速,观巢千亩葡萄示范基地、罗坊千头肉牛育肥示范场和水西500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相继完工投产。优质水果、花卉苗木和生态养殖发展势头强劲,新余蜜桔、南方早熟梨、葡萄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凸显。畜牧大区初现端倪,新建肉牛小区6个,发展养牛专业户355户,肉牛出栏5.12万头,增长13%,奶牛存栏600头,增长207.7%;发展养猪专业户1530户,其中千头以上的36户,生猪出栏34.25万头,增长5.2%。龙头企业方兴未艾,圣牛乳业、一力味精通过外引内联,开始靠大联大,洪鸭食品、渝水棉麻、百乐大米、罗坊远大已跻身全省100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行列。
  ——城乡统筹发展进程加快,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新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仙来区开发稳步推进。地质勘察、地形图测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已经结束,分区规划、袁河防洪工程可研报告基本完成;起步区控制性详规,行政中心、行政广场修建性详规正抓紧编制,起步区整体开发招商全面展开。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水西、珠珊、观巢纳入城区规划,罗坊、良山、下村、水北、姚圩纳入全市中心镇建设规划,姚圩小康红旗镇、界水新集镇、城北迎嘉小康红旗村建设进展顺利。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网改造基本完成,城乡同网同价按期实现;沪瑞高速公路渝水段、南安—姚圩高速公路连接线、渝州大桥、天工大道、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新钢中厚钢板厂扩建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征地拆迁工作有条不紊,拆迁总户数560户,总面积208650平方米;狮子口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完成,新修山塘水库176座,完成人畜饮水工程项目84个,改造中低产田1.9万亩,建设园田化0.8万亩,完成退耕还林2.2万亩,新建沼气池800个;投资12140万元建设(改造)区、乡水泥路(含国债、扶贫路)5条88公里,村级公路139条447公里,实现139个行政村通水泥路;新辟客运线8条,实现210个行政村通客车;完成乡乡镇镇通广电光缆,农村信息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群众利益得到切实保障,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实行了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养老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社会保险费等足额发放率均达100%;发放低保金1210余万元,增加低保人员13212人;发放农村特困群众救助资金136万余元,扶贫助学金13万元;城镇新增从业人员2014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496人,劳务输出8.7万人次。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公共卫生长效机制逐步建立;省级重点中学创建进展顺利,校建设施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蓬勃兴起;农村税费配套改革深入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试点初见成效,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称号;安全生产形势趋于平稳;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工作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文明城区、文明村镇、文明社区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全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58件,政协委员提案95件,办复率均达100%;配合开展创建平安市活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打整治专项斗争成效显著。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深入,行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民族宗教、外事侨务、老龄、残联、对台、信访、计划、科技、环保、档案、统计、审计、监察、土管、地方志、关工委等方面工作均取得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进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探索和实践,在抗击非典和特大旱灾的情况下,改革、发展和稳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是全区上下团结一心、抢抓机遇、艰苦奋斗的结果,是各方面大力支持、配合协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和列席会议的各位政协委员、各界人士,并通过你们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向驻区部队和中央、省、市有关单位、厂矿企业及所有关心、支持渝水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产业化程度不高;工业经济总量偏小,规模工业比重偏低;支柱税源缺乏,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大;少数部门和干部的工作作风与广大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等。对此,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坚定不移地抓好第一要务,完善区域发展思路
  2004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极为重要的一年。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城区,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紧紧抓住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发展思路,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用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超前的思维和更加创新的举措来实现我区经济社会的新跨越。
  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区委“一快两推三迈进”工作思路,认真落实 “五个统筹”要求,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区的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制度、体制和机制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实现经济外向化、工业民营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保障社会化步伐,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政府工作重点:全力推进仙来区、高新区渝水园、罗坊亚中心三大建设,不断深化国有(集体)企业、公共事业、农村经营体制三项改革,精心打造民营企业、绿色农业、民办教育三张品牌,着力抓好村村通水泥路、拆迁安置、社会保障三件大事。
  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力争1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力争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2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上级下达的指标内。
  三、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兴区战略,增强区域发展内在动力
  开放兴区,是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新城区的必然选择,是对外开放与区内发展的有机统一,是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的必由之路。全区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牢固树立“全方位开放”的理念,努力探索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路子,不断增创开放开发的新优势。
  挖掘资源优势,打造开放全新平台。按照“范围做大、领域做宽、层次做高、内容做深、项目做精、服务做优、形象做美”的要求,进一步整合政府网、农业网、仙来网三大网络招商资源。充分发挥自然、生态、人文优势,精心编制钢铁、建材、纺织、教育、服务、生物制药、生态养殖、现代物流、城镇基础设施、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十大类100个以上项目。加强招商政策、服务承诺、招商项目、办事指南等信息的发布。加强专业网络人才队伍建设,加快与国内外知名(专业)网站建立链接,推行投资项目网上申报、审批制度,将网络平台打造成招商政策的强势宣传平台、招商项目的集中推介平台和渝水形象的全新展示平台。
  创新招商方式,创建开放核心板块。建立以专业化为主,市场化、社会化、企业化相结合的招商新机制。一是强化专业招商。实施“十百千”工程,组建10个驻外招商点,派驻100名招商队员,聘请100名招商联络代理员,不断扩大专业招商成果,确保每年搜集整理1000条以上有重要价值的项目信息,努力实现专业招商新突破。二是推进行业引商。依托新钢原材料优势和我区钢铁产业优势,靠大联强、靠优招优,突出引进钢铁产业上下游生产企业及配套服务企业,形成面向国内外市场的钢铁产业群;依托特色农产品资源,大力引进一批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努力实现行业引商新突破。三是谋求注册联商。千方百计加强与大公司、大企业的联系,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广泛吸纳企业到我区注册落户,努力实现注册联商新突破。四是探索建园进商。瞄准经济发达地区投资动向,充分发挥土地、人力等资源优势,探索引进沿海地区工业园进区发展,努力实现建园进商新突破。确保全年利用国外境外资金1000万美元,实际引进国内市外资金7亿元。
  建立长效机制,优化开放综合环境。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制定比沿海发达地区更加特殊优惠的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营造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依法办事,严厉打击侵害投资者利益的违法行为,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建设安全文明的法制环境。开展“全民安商年”活动,推行部门前置性并联审批制度,完善手续代办制度,建立经济发展环境监测评价机制,聘请外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投资环境监督员,定期听取意见和建议;建立招商引资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领导服务和责任落实督查制度,跟踪抓好一批重点项目的协调服务,推进意向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进资、进资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达标、达标项目抓扩建,进一步营造亲商、安商、富商氛围,建设省心、舒心的投资环境。
  四、坚定不移地实施开发拓区战略,形成区域发展整体合力
  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是加快农村城镇化、工业化步伐的现实选择,是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举全力开发建设仙来区。坚持仙来区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总体原则,做到规划一片、建设一片、绿化一片、美化一片、亮化一片,实现一年打基础、三年成雏形的建设构想。引进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努力提高经营城市水平。组织国内一流的设计单位、一流的投资机构、一流的建设实体,参与仙来区开发建设。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以铁的纪律、铁的措施、铁的作风,确保建设工期、进度、质量三到位。今年重点抓好起步区的开发建设,全面启动供(排)水、供电、供气、电讯、网络等公用设施建设,完成渝州大道、龙池墅大道、新吉新大道、生态防洪堤建设和行政中心、行政广场主体工程建设,构建现代生态园林新城区主框架。通过5—10年努力,将仙来区建成8平方公里、8万人口,功能齐全、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的现代滨河新城区。
  聚合力建设高新区渝水园。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高起点规划园区“一心六轴五区”布局,使同类或近类企业相对集中,形成产业链、产业带;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逐步完成1平方公里起步区主干道路建设和管网建设;高质量制定引资政策,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舍得最特的优惠、最大的让利、最高的奖励,使政策成为园区引资兴企的有力杠杆;高效率引进大型项目,主动承接高新区辐射,依托高新区内优势企业,突出引进与之相配套的上、下游产品生产企业,实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力争年内引进企业10家,资金1.5亿元;高效能提供优质服务,实行“一门式”收费、“封闭式”管理和“一条龙”服务,吸引更多的企业、项目入园发展,把渝水园建成我区招商引资的强磁场、外来投资者的创业园、吸纳就业的大基地和财富聚集的新洼地。
  启民力打造罗坊亚中心。把罗坊镇作为新余的亚中心和东部明珠来打造。抓紧重新编制高起点的镇区规划,以规划为龙头,加快城镇交通、供(排)水管网、网络通讯、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按照“稳步改造南区,加快建设北区”的思路,完善商贸广场、农副产品批发城配套设施;抓好铁路道口立交桥、汽车站和街心公园建设,提升人流、物流量,形成人口集聚效应。充分挖掘罗坊会议旧址、抱石故里等历史、文化资源的潜力,培育发展旅游产业,提高城镇品味,突出城镇特色。运用市场机制,切实经营好镇区无形资产,盘活存量土地资产,规范土地市场,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走以镇建镇、以镇养镇、以镇兴镇的市场化路子。加强镇区管理,建立和完善城镇管理机构和队伍,推动镇中村向社区组织形式转变,促进城市社区文明向农村延伸,初步形成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产业发达、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新余亚中心。与此同时,科学制定村镇发展规划,切实加强水西、良山、下村、水北、姚圩等中心镇建设,逐步实现“六个一”工程,即:一条样板街、一条老街改造、一个住宅示范区、一个工业小区、一个商贸小区和一个绿化体系,全面提升城镇化水平。
  五、坚定不移地实施改革活区战略,建立适应区域发展新体制
  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是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向深层次推进改革的必然要求。
  深入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按照“有进有退、进而有为、退而有序”的要求,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力争年内区属预算内企业和集体企业全部完成破产转制。立足民营化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大市保温建材厂、市水泥厂、市电子仪器厂等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力度。积极鼓励民营资本、社会资本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加快国有流通企业改革步伐和现代物流中心建设,对缺乏市场竞争力、资不抵债的粮食、供销、物资等企业,全面实行转制。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安置职工为重点,重组企业机构,置换企业资产,进一步整合资源,组建新型经营公司,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切实加快公共事业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人才为依托、企业为主体、政府加强引导、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灵活的区域创新体系,选择一批科技创新项目给予经费及技术支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和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理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实行校长公开选拔聘任制,优化教师队伍,实行中小学教师竞争上岗和全员聘用制,按需要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批素质较高的教育人才;积极稳妥推进中小学教育网点布局调整,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实现人口大区向人力资源强区的转变。推进文化广电体制改革,加大广电基础设施投入,实施村村通广电光缆工程;加强文化馆、图书馆、基层文化站和文化市场建设管理;促进文化广电事业健康发展,建立丰富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深化公共卫生制度改革,不断改善乡村医疗卫生条件,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努力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实行医防分离,设立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乡镇防保站;推行院长竞聘制和技术人员全员聘用制,在每个乡镇保留一所公办卫生院的前提下,选择1—2家农村卫生院实行以拍卖为主的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积极引进“专、精、尖”技术人才,打造特色专科品牌,增强适应市场能力。
  全面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完善流转办法,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巩固和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落实国家粮食直补政策,切实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创新林业集体经营管理体制,鼓励社会资本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等形式,取得稳定的山地经营自主权,充分调动经营者投资开发林业的积极性。大力加强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建立健全以小额信贷和民间资本为主的资金投入体系,拓宽农业投资渠道。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真正做到“还权于民,让利于民”。
  六、坚定不移地实施品牌旺区战略,实现区域发展重大突破
  品牌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实施品牌旺区战略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区域经济整体素质的有效手段,是进一步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建设现代特色城区的重要途径。
  做强民营企业。充分挖掘民力,启动民资,激发民智,将民营企业作为工业经济的主体来培育,促进传统农业大区向现代工业强区的转变。引导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投资创业,鼓励下岗职工兴办私营企业,引导农民发展加工企业,引导民营企业进行技术、制度创新。加快良山钢管公司φ139—159mm热轧线、市兴林机械厂齿轮生产线、大圣水泥公司年产30万吨水泥生产线、吉烨煤化公司年产200万吨炼焦项目等的扩建和技改,促进一批有技术、有市场的民营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围绕钢铁、建材、纺织等资源优势,实行资源规模开发和精深加工,力争新发展钢铁产品生产加工企业15家,水泥年生产能力100万吨、纱锭10万锭。加快发展规模民营企业。重点培育低压电器、无缝钢管、紧固件、制衣等工业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开关厂、橡胶厂、塑钢公司、钢管公司、日新线业公司、方圆达公司等骨干企业,实现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家,不断增强民营企业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壮大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积极筹建民营企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建立健全区领导联系重点民营企业制度,促进民营企业经济总量扩张、质量提升,力争完成民营企业工业增加值6.5亿元,利税3.2亿元。
  做大绿色农业。运用工业化理念和高新技术成果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传统农业大区向绿色农业新区的飞跃。一是培育龙头带农户。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力争新发展5个辐射强、带动力大的龙头企业。依托百乐大米、渝水棉麻,大力发展粮棉等传统产业,力争年产粮食30万吨、棉花1.1万吨;依托罗坊远大、洪鸭食品、新余福润,发展规模养殖,力争生猪出栏38万头,肉牛出栏6万头,家禽出笼340万羽,畜牧业产值占大农业产值40%以上。二是培育基地上规模。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强力推进畜牧大区建设,引导农户发展家庭农场和生态养殖小区,力争发展养殖大户100户,养殖专业户500户。不断扩大特色农业基地规模,加大力上果业、珊娜果业、湖陂葡萄、雨林花木、蒙阳花木、加山蔬菜等基地的扶持力度,力争新增新余蜜桔10000亩、葡萄5000亩、花卉苗木10000亩、无公害蔬菜10000亩;提高油茶、板栗等经济林比重,建设、管护好16万亩以采集松脂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基地,带动松脂加工等林产化工的发展。三是培育组织拓市场。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壮大行业协会、运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搞活农产品流通,进一步培育观巢葡萄、水西果蔬、水北大宗农产品等批发市场。完善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全农业信息服务、农作物病虫防治、畜禽防疫、农业生产标准化和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四是培植基础增后劲。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抓好鹄山水库等各类病险水库和袁河圩堤除险加固工程;积极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长江防护林、农村沼气等生态项目建设,努力完成1.5万亩中低产田改造、0.8万亩园田化建设、1000个沼气池建设任务。
  做特民办教育。利用新余民办教育基础雄厚的优势,吸引工商资本、外来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发展教育产业,推动传统农业大区迈向现代教育特区。实行民办学校在征地、建设、教师职称评聘和教育管理等方面与公办学校同等待遇,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坚持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治区战略,着眼于增强持续创新能力,大力培育民办基础教育学校,高标准规划建设民办高校园区,重点发展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建成基础教育的人才摇篮、转移农民的知识殿堂和沿海发达地区适用人才的输送基地。采取“政府搭台、市场运作、名校办学、公司经营”的模式,委托专业教育投资管理机构,搞好民办教育片区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大力扶持中山电子学院新校区和南方理工学校建设,瞄准引入国家“211”工程院校进区办学,提高我区的知名度和辐射力,为建设现代工业强区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七、坚定不移地实施以人为本战略,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是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客观需要,也是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按照“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要求,努力争取国家、省、市公路建设计划指标,继续实行区乡财政扶持政策,广辟筹资渠道,积极筹措资金,确保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全面完成村村通水泥路。加快建设罗坊、水西、下村、观巢和仙来客运中心,发展运输市场,实现客运村村通,构建城乡半小时经济圈。
  做好拆迁居民安置工作。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征地补偿标准,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切实保护拆迁居民利益,多方筹资,高标准规划建设拆迁居民安置住宅小区,确保拆迁居民妥善安置。积极探索拆迁居民就业途径,使拆迁居民获得稳定的就业岗位和可靠的生活来源。以绿化美化、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开展“创优美环境,建文明新村”活动,抓好农村环境的综合整治,建立环境综合整治的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城乡环境水平。
  加强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建立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再就业援助制度。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正确引导和组织1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使之输得出、稳得住、富得快。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市社区居委会劳动保障工作站和重点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逐步形成职责明确、管理规范、运行良好、保障有力的劳动保障工作机制。进一步做好“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防止脱节断保。强化社保基金征缴,拓宽社保资金筹资渠道,扩大征缴覆盖面。规范城市“低保”工作,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健全社会医疗救济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选择1—2个乡镇进行农民大病补充医疗保险试点。建立和完善对低收入者的救助制度,妥善解决特困家庭就业、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积极开展面向城乡困难群体的形式多样的捐赠活动,努力形成人人关心和帮助困难群众的良好社会风尚。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基层治安防范保障机制。全力抓好安全生产。严格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安全责任追究制,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完善领导接待日制度,聘请律师参与重大信访接待活动,实行信访见面听证制度,依法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认真排查各种不稳定因素,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将矛盾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全区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深化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力度,严厉打击胎儿性别鉴定等严重违法行为。不断深化国防教育,大力加强民兵预备役工作。进一步做好妇儿、残联、老龄、环保、档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地方志、关工委等方面的工作。
  八、坚定不移地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建立廉洁、高效、法治政府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至关重要。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择优录用、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不断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大力实施政府上网工程,发展电子政务,提高政府服务和管理水平。积极完善政务公开,引导群众关注、参与政府的重大决策,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坚持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工作,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持自觉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社会的舆论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提高办复质量;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群众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参政议政作用,推动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实行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努力建设法治政府。
  各位代表!发展的形势喜人,发展的态势逼人,发展的前景诱人。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区人民,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团结一心,埋头苦干,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